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等7种抗疟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及其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方法】1.将分离自中缅边境经镜检与PCR确认的间日疟患者的血样进行短期体外培养,采用微量法检测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磷酸咯萘啶、磷酸哌喹、双氢青蒿素、奎宁、青蒿琥酯和甲氟奎的药物敏感性,以药物IC50值(nM)来表示。2.提取间日疟原虫的DNA,应用PCR技术对其分别扩增Pvmdrl,Pvcrt-o,Pvdhfr和Pvdhps四种基因。测序之后,与标准株Salvador I进行序列比对,得到其基因突变情况;应用Real-Time PCR方法对Pvmdrl基因进行拷贝数扩增,与Pvaldolese基因比较,得到其拷贝数情况。3.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与基因突变结果结合分析,研究二者是否有相关性;分析Pvmdrl拷贝数是否与药物敏感性相关。【结果】1.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对58株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进行体外培养,成功培养至裂殖体阶段共26株,其氯喹、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甲氟奎、磷酸咯萘啶、磷酸哌喹、奎宁的IC50值(nM)的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分别为65.52、9.65、7.42、33.15、76.73、34.13、41.57;几何均数的95%置信区间(95%CIof geo.Mean)分别为41.76~102.8、6.07~15.34、4.68~11.8、23.46~46.85、47.63~123.6、19.66~59.28、28.53~60.59;中位数(Median)分别为81.37、9.78、7.52、35.88、45.85、28.51、60.90。其中,氯喹不敏感株有3株,比例为11.54%。2.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2.1 Pvmdrl基因:将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培养与未培养虫株共166株的DNA进行扩增,得到Pvmdrl基因全序列4606bp。本研究中S513R、T529、G698S、M908L、T958M、K997R、F1076L、S1358、K1393N共9个位点均发现突变,突变率分别为11.45%、89.16%、98.8%、100%、100%、0.6%、76.51%、17.47%、19.28%,而Y976F、L1022、F1233、E1396位点均未发现突变。与氯喹敏感性相关的Y976F、F1076L位点突变率分别为0、76.51%,两个突变位点均是野生株的数目为39株(23.49%)。2.2 Pvcrt-o基因:将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培养与未培养虫株共166株的DNA进行扩增,得到Pvcrt-o基因1702bp片段,本研究中所有样本均在P297位点发生了同义突变,未发现其他突变位点。2.3Pvdhps基因:将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培养与未培养虫株共166株的DNA进行扩增,得到Pvdhps基因767 bp片段。本研究中S382A/C、A383G、 K512M、 A553G共4个位点均发生了突变,其中A383G、A553G位点突变较常见,突变率分别为64.45%、33.12%。常见的单倍型为SGKAV (37.35%)和SGKGV(23.49%),以及野生株SAKAV(29.52%)。四突变AGMGV、双突变SAMGV和单突变SAKGV的突变率分别为3.61%、0.60%、5.42%。2.4 Pvdhfr基因:将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培养与未培养虫株共166株的DNA进行扩增,得到Pvdhfr基因632 bp片段。本研究中F57L/I、S58R、T61M、S117N/T4个位点均发生了突变,其中S58R、T61M、S117N/T位点突变最常见,突变率分别为50%、38.55%、36.75%。常见的单倍型为野生株IPFSTSI (50%)和IPLRMTI (34.94%)。双突变IPFRTT、IPFRTNI和三突变IPLRMSI的突变率分别为1.81%、9.64%、3.61%。2.5 Pvmdrl基因拷贝数:将26株体外培养成功的间日疟原虫DNA进行Pvmdrl基因拷贝数扩增,结果显示26株均为单拷贝。3.体外测定结果与分子测定结果的相关性:氯喹IC50值、氯喹敏感株与不敏感株数分别与Pvmdrl基因突变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存在氯喹敏感性降低的现象。2.中缅边境氯喹ICso值与Pvmdrl基因突变结果之间无相关性;氯喹敏感株与不敏感株数与Pvmdrl基因突变结果之间无相关性。3.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Pvmdrl基因未出现拷贝数增加现象。4.中缅边境Pvcrt-o基因除P297位点发现同义突变以外,未发现有其他突变位点。5.中缅边境Pvdhps和Pvdhfr基因单倍型与中国中部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