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措施对优化河流水文特征的探讨——以河南沙颍河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t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颍河是淮河上游地区最长的支流,其对淮河的流量补给作用尤为显著,对淮河的水文过程影响最大。该河流又是黄淮平原上重要的水源地,滋养着沿岸地区淳朴善良的豫皖乡民。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工农业活动持续影响,如水质变坏、空气污染、垃圾污染等,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沙颍河两岸人口密集的,其环境问题尤其突出。   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害问题,沙颍河两岸地区的人们采取了越来越多的应对措施,实施了多样化的治理措施,如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本文针对沙颍河的治理措施,通过对沙颍河治理前后的河流水文特点变化情况的分析,并且根据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对沿岸地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进行对比,最后对河流治理措施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改善现有的河道治理措施。   本文选择河流水文特征要素中的三个:河流流量、河流含沙量和河流水质,这三个要素可以反较好地映出河流的水情变化。本文主要采取类比法,在同一要素相条件下,将现在状况和以前的平均状况加以对比。第一种方法是在河流的流量相等的条件下,对比近几年的水位值和1951年至2000年的水位平均值,再绘制沙颍河河道的断面发结构图,通过断面对比发现近些年泥沙淤积不明显,河流的治理措施改变了河流的水环境才是导致河流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第二种方法是设定同一水位条件,对比最近年份的河流流量的变化,经过对比发现,沙颍河河流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沿岸地区河道治理活动是重要影响因子。河流含沙量的研究是通过对河流流量和河流输沙量的对比,求出河流的平均含沙量,再分析河流含沙量的年际变化,并探寻河流含沙量变化产生的原因,最后找出减少河流含沙量的治理措施。水质问题一直都是沙颍河水文研究的重要方面,因为该地区人口密集,一旦出现环境问题,其后果是不敢设想的,本文以阜阳站测得的水文数据为基础,以现有的国家水质评价标准,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确定沙颍河各个主要河段的河流水质状况,然后提出河流水质的优化措施。   经过对沙颖河流量、含沙量、水质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现有的河道治理措施的作用如下:   沙颍河河流流量:通过资料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该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减小,水库、蓄洪区等河流治理工程措施的功能得到应有发挥,但是却割裂河流水体与周围水环境的联系。可以通过生态治理模式,改善这一特征。   沙颍河河流含沙量;通过数据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到沙颍河含沙量近些年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工程建设和过度的农业活动引起的,可以通过相关的优化措施减少水土流失,进而减轻河流含沙量。   沙颍河河流水质:通过对水质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近年来沙颍河的水质污染比较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工农业污染过度导致的,对此可以通过对相应的生物措施减轻水质污染问题。   最终,根据水文各要素分析结果,来综合评价河流治理的措施的合理性,并指出相关的优化措施。
其他文献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市居民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休闲农业逐渐受到人
随着遥感影像分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自动分类的方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一般是利用遥感图像的统计特征值或训练区样本数据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模式
在石油开采区附近,石油污染一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主要修复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微生物修复方法是最主要的生物修复方法之一。微生物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局限性小,使用面积广泛等优点。筛选出高效的油污湿地土壤石油降解菌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油污湿地土壤原位修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大庆湿地油井附近石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原油
学位
洪水灾害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大江大河流域,洪水灾害更加频繁,所造成的损失很大。为了降低洪灾造成的损失,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治
酉阳县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全县喀斯特面积广,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基本县情。喀斯特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6.81%,森林覆盖率低,林地保护势在必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冬季城市燃煤供暖的排放,使得我国大气污染形式日益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2013年以来东北三省首要的污染物为PM_(10),PM_(10)中PM_(2.5)所占的比重较大,其危害也较大。PM_(10)与PM_(2.5)污染现象在冬季较为突出,急需对空气污染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展开分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