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传统与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文学教育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wenv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重点考察新文学传统在一九五○年代台湾文学中的承传。这一时期的台湾处于戒严状态,白色恐怖弥漫全岛;官方出于防御心理机制,将1949年前的大多数新文学作品特别是左翼文学界定为“禁忌”。一般较难从具体作品的传播来考察新文学传统在台湾的接受情况,但文学教育的运作过程中,新文学传统仍然潜在地发挥着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教育与现实政治有密切联系,围绕反共文学创作、青年动员、国语运动、文艺大众化而展开的文学教育自然需要呼应时代主题;不过,文学活动自身的弹性空间、作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国语运动中奠定的语言观、市民文化性格等因素掺杂在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文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规避了现实政治对文学创作的消极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以间接、迂回的方式承继了新文学传统。论文的主体部分由绪论、正文、结论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起、评述研究现状、阐释论文研究思路,重点论证从文学教育的线索来考察一九五○年代台湾文学的适用性。本论文论及的“新文学传统”是一个从五四文学传统中引申出的更具包容力的传统,1949年前的新文学实践当中奠定的语言观、现实观、文学观是构成新文学传统的重要部件。正文部分第一章以反共文学教育为研究对象,从“文艺工作者”这一关键词入手来论述官方文学教育的策略,探寻文艺理论家如何将作家动员到一个以“工作者”身份为号召的政治同盟。由于此时文学的功能性得到官方确认,国民党文艺阵营三、四十年代倡导的“三民主义”文学理论成为引导作家创作反共文学的工具;作家受到动员,虽深感困惑却不得不实行相应的创作转向。“生活”与“写实”是新文学诞生之后理论界频繁使用的语汇,一九五○年代台湾的反共文学教育也有所借用:前者作为创作过程的中介物,被视作与政治实践同义的概念;后者则落实在有关写实主义的理论表述中,对反共文学创作产生直接影响,不过,在反共文学当中“写实”和“生活”都是被篡改本义的概念。在论述反共文学教育对新文学传统进行的篡改之后,第一章还论述了该教育活动中所蕴含的两点积极因素:中国文艺协会小说创作研习组、中华文艺函授学校等机构开展的集体文学教育并不盲从于政治宣传,教育者有意引导受教育者重视文学本体;反共文学论者最初号召作家从“人性”的角度攻讦政治敌手,却由于司马桑敦、聂华苓等创作者对法国作家纪德进行有选择性的接受,写出了真正探测人性深度的文学。这两方面因素结合之后导致反共文学面临自我消解的命运。第二章讨论文学教育中的青年问题。青年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运动的主力,五四之后的出版物注重面向青年读者宣传各种新知,无形中结成一个以青年为支撑的“想象的共同体”;各派政党也对青年问题高度重视,能否成功动员青年成了决定各项运动成败的关键议题。放在文学教育的环节中来看,文学青年比思想已获成熟的作家具有更大的可塑性。自新文学诞生起,教育者对文学青年进行的指引不单纯从文学本身立论,也有意在文学教育当中混合人生教育的成分,使得文学启蒙与思想启蒙同步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青年的苦闷成为教育者除之而后快的消极事物;与此有关的纠偏始自于一九二○年代初期的大陆,至一九五○年代的台湾仍有体现。接受教育与动员的过程中,青年逐渐被改造,不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包含了对抗政治动员的因素。正如新文学初期的青年文艺社团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文学青年参与写作时,多注重艺术世界的营造而回避政治主题,这无形中使得官方文学教育者的教义无处落实。虽然“新文艺腔”的问题仍是文艺家们对青年创作进行批评的重要原因,年轻的写作者却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进步;这一时期,青年作家如端木方等人与五四时期的作家遥相呼应,由于端木方他们对自身处境的敏感体察,其作品悲剧性的浓度可说是更为加深。第三章在台湾的国语运动当中寻找新文学传统的因子,从三个角度展开:本省籍作家在国语运动当中经历了怎样的努力过程;中学课堂内的国文教育与课堂外的文学教育如何互动;五四时期形成的语言观如何在一九五○年代台湾的作家创作中体现。国语运动在光复初期的台湾开始推行,政府官员与民间知识分子当时就对统一语言的必要性形成共识,推行国语的具体过程最集中地体现了语言问题对于“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的意义。本省籍作家进入中文创作之前必须要克服语言障碍,促使他们形成了对语言的敏感以及关注语言的自觉意识,这一点在他们后来的创作中一直有所延续。与此同时,国语运动衍生出其他有关文学教育的问题:例如中学国文课堂上,学生无法得到较深入的文学启蒙,这其实是1949年前新文学教育没有解决的问题;加上在一九五○年代的台湾,新文学尚未进入大学中文系,中华文艺函授学校承担起为新文学传灯的责任,国语教育与文学教育都是函校教员关注的议题,该函校对于提升本省籍青年的写作能力做出了一定贡献,也纠正了官方文学教育的若干弊病。从语言的角度来考量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可发现教育者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国语”口号的呼应:批评家引入西方文学作为参照,批评中文创作表现力不够,这种危机感直接引导写作者重视斟酌语言。第四章聚焦文学大众化与通俗化的议题。“文艺大众化”是1949年前新文学作家所热议的话题,一九五○年代的台湾文坛较少直接重复这一口号,但官方在文学教育、宣传中都贯彻了与之相通的话语表述。论文从相关史料中提炼出“到民间去”与“从民间来”这两个词组,以之概括这一时期文学教育者的大众文学观。对于官方的文学教育者而言,大众化与通俗化两条路径都可发挥文学的政治潜力;不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家创作的主观能动性一经结合,官方设计的大众化文艺路线却发生了偏移,以“反共加爱情”为题材的创作就颇具有通俗文学面目。此外,生命力顽强的市民文化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发生作用,当作家作品的受众从“大众”过渡为“市民”,文学教育者期冀的政治效力消退,而“人的文学”渐次浮现。
其他文献
采用复杂网络方法,突破传统行政区域限制,考虑物流企业的网络性特点、市场规模大小和经营的业务类型等因素构建了布尔竞争关系网络模型和加权竞争关系网络模型。以2006—2009
实施地方课程,必须明确地方课程的“地方”、“地方特色”的内涵,把握地方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的关系。地方课程不仅具有课程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特殊的价值。地方课程的开发
<正>立足于新课标的数学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的数学老师在评价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数学教学目标等很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具有十分
近几年来,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经常遭到不法分子以及当事人抗拒、阻碍民警依法执行公务,究其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
本文实证分析上海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的形成、现状和特点,以及法规政策和政府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就规范和促进上海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对策思路和可行性建
对安徽省芜湖市100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较低。这反映在幼儿教师工作的繁琐、单调,因责任大而引起的紧张、疲惫,以及
目的建立新鲜食用蘑菇中同时测定37种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并对市售新鲜蘑菇中脂肪酸进行检测及营养调查。方法样品中的脂肪酸经提取、皂化、甲酯化后,以正己烷提
本文通过分析宪法实施与社会文化、宪法价值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一些能够完善宪法实施的有效办法,希望能够给我国宪法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助益。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
随着会聚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力空前增强,由此而引发的平等、公正等伦理道德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会聚技术的发展导致“NBIC鸿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研究角度看,会聚技术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心理分析方法冯宪光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一些人眼中,只是一种单一的社会学批评。这肯定不是正确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评论、分析文艺现象时,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