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筹城乡的内涵和实质,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四川省是传统农业大省,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必然涉及到农业的发展。四川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就是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对于四川这个农业人口大省来说,其途径就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四川省如何利用成渝经济区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加快发展,已经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本文深入了解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状况,运用理论与实证、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当前四川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于四川省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统筹城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做了理论综述。然后界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涵和外延,指出在本文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个指代相同的概念。与此同时,本文在分析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还明确的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然后,本文利用“劳均播种面积推算法”结合四川省的历史数据,研究了从1988年到2007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从测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在20年的时间里,除了1988—1990,1996—1997农村剩余劳动力分别各自上涨了4.5%和12.3%以外,总体上来讲还是呈缓慢下降趋势,共减少714.46万人,平均下降速度为1.9%。接下来本文运用非平稳时间序列中的ARMA模型对四川省未来几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预测,发现从2008年开始,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仍将以每年0.0317的速度下降,到2012年可下降到1293.23万的水平。然后本文基于经验数据对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现状展开论述,认为四川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规模大、转移进程缓慢、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等问题,但同时也发现,随着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劳务收入逐渐在农民增收份额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对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对制约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分析中,本文分别从二元结构、思想文化观念落后、人力资本存量低、城镇体系发展不健全、就业结构发展滞后的角度展开讨论。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就业结构发展滞后制约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上,本文利用了“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化大致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趋势明显,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上升趋势明显的现象。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正向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然而就业结构变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对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分析,就推进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制度创新和路径选择两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对策,认为要加快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在政策上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力度,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包括土地、金融信贷、户籍等多方面的制度创新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快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促进就地就业;第二,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大城市作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育形成绵阳、德阳、宜宾、乐山、南充、达州、自贡、攀枝花、泸州、遂宁、内江、广安、广元等一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充分激活和发挥大城市聚集经济、辐射带动和吸纳乡村人口的能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重要载体;第三,优化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四、充分发挥政府、中介组织等的推动作用,积极利用我国非常重视亲情、乡情等的传统文化优势,搭建助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关系网络平台;第五、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采取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专业品牌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就业一体化的方式,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