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微波消融与经皮微波消融对肝细胞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在消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7-2017.07月间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胰中心首次诊断原发性肝癌并采用微波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经皮微波消融组41例和经腹腔镜微波消融组26例;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将67名患者分为直径>3.0cm组30例和直径3.0cm组37例。入选患者均按照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1]做出临床诊断。对以上患者术前资料(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转氨酶、AFP、合并疾病、肿瘤大小及个数),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肿瘤大小及个数、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资料(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再次手术)进行统计分析,并就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尤其是对术中探查发现新病灶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腹腔镜微波消融组与经皮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转氨酶、AFP、肝功能分级、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微波消融组(21/53)与经皮微波消融组(1/43)患者术中发现新病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7/41)与腔镜组(0/26)术后出血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微波消融与腹腔镜微波消融在术后总并发症、疼痛、消融后综合征、膈肌损伤、种植转移、皮肤烫伤、感染、胆道损伤、消化道穿孔及围手术期死亡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直径>3.0cm组与直径3.0cm组术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转氨酶、AFP、肝功能分级、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径3.0cm组(15.14 1.843min)与直径>3.0cm组(21.50 2.199min)患者在术中消融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新发现肿瘤数目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疼痛、消融后综合征、出血、膈肌损伤、种植转移、皮肤烫伤、感染、胆道损伤、消化道穿孔及围手术期死亡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皮组与腔镜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再次手术例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经皮组术后三个月复发患者分别为3/38,4/38,6/38,腹腔镜组术后三个月复发患者分别为3/25,3/25,5/2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均为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直径>3.0cm组患者术后三个月复发患者分别为4/27,5/27,8/27,直径3.0cm组术后三个月的复发患者分别为2/36,2/36,3/36,两组患者在第三个月的复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微波消融与经皮微波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2、腹腔镜微波消融在术中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比经皮微波消融的检出率更高。3、腹腔镜微波消融对于控制消融术后出血比经皮微波消融更加有效。4、对于肿瘤直径>3.0cm的患者,微波消融术后复发率较高,对此类患者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