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住宅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装配化建筑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标准、技术规范、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装配式住宅的建设成本,影响装配式住宅的装配技术推广。因此,结合我国装配化产业特点进行装配式住宅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基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装配式住宅进行综合效益分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易建性效益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文献查询、问卷设计和专家咨询法确定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并构造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引入不同装配率的项目案例进行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效益评价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显示全装配住宅的综合效益最佳,其中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为突出,易建性效益最差。而经济效益与装配率有关,一般装配率越高建造成本越高,但高装配率住宅的使用成本会明显降低。本研究将“易建性效益”指标融入装配式住宅的综合效益评价中,可以对不同装配率的住宅进行对比评价,有利于建设单位选择合理楼层数与装配率。同时,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将装配式住宅评价中一些定性化数据与定量化数据有效的统一起来,不仅操作简便可行,还与现行的绿色住宅评价具有一定的契合性,有助于建设企业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示。最后,本研究比较适合用于装配式商业用房和保障房项目,能够为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适合地区装配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建模图片数据与类别、位置、文本等标签之间映射关系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神经网络通常都需要在大量带完整标签的数据上做充分的迭代训练,但是数据和标签的获取往往耗时费力。然而,人类可以从几个样本中快速学会新物体的识别。受到人类快速学习的启发,人们提出了少样本图像分类的概念,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投入其中,但是在更具挑战的少样本目标检测任务上依然缺乏探
森林火灾是森林资源面临的最严重威胁,其发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都将造成极大破坏。因此,森林火灾的早期预警对于人类和大自然都有着重大意义。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基于视频图像的林火探测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相较于传统的森林防火技术,该技术具有响应快、准确率高及智能化等优点,非常适合森林等大范围场所的火灾预警和监控。由于早期森林火灾难以直接观测到明火,而多伴随森林枯枝败叶等阴燃物体产生大量烟
本文基于本人多年合同管理工作经验,发现合同界面管理不善引起的工程变更影响了项目的工程成本,从而影响项目绩效,所以本文针对于业主方的合同界面管理对工程变更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以合同界面管理为自变量、工程变更绩效中对成本控制目标、工期控制目标、质量控制目标、HSE管理目标的影响为因变量、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赖水平为调节变量,并构建了研究模型。利用问卷星平台收集数据,经筛选后得到107份有效问卷,然
传统粗放的建筑施工现场中,土方工程量大、湿作业多,很多施工环节依靠手工完成,施工效率低的同时还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扬尘、噪声等污染。同时,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对建筑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加快建筑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装配式建造方式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施工建造水平的同时还具有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特点。但装配式建筑的环境、社会等效益并没有被充分被社会所认识,增量成本高导致
位置是人或物体在物理世界中的自然属性,也是信息世界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对于交通报警、急救服务、战斗现场指挥和控制等应用至关重要,可以大大提高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改善人们的生活。利用无线电波信号的特征参数估计特定物体在某种参考系中的坐标位置的无线定位技术和系统发展迅速,基于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的定位以其超宽带宽、对信道衰落不敏感、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
工程变更和工程项目绩效有一定相关性。对于其中的作用机制,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切入点。而对于工程变更引发冲突,从而影响工程项目绩效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确。本文对工程变更对工程项目绩效的影响以及冲突对工程变更与工程项目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178份数据。调查对象为我国建设单位、总承包商团队管理人员。采用回归分析检验项目工程变更与工程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冲突
职住分离是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实现职住平衡,缓解交通拥堵,城市亟需形成新的功能布局模式。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变革为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和条件:1)共享办公空间的出现摆脱了固定办公地点对办公者的束缚,使办公功能深入居住空间成为可能;2)城市分布式布局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使居住社区可望成为城市职住一体的基本空间单元。顺应上述变革趋势,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基础
城市街头绿地是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和市民生活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分布广泛、用地率少的特点,也是大部分的城市居民日常通勤、休憩和非正式交流等活动的公共场所。舒适的绿地空间可以提高城市生活的环境品质,增强城市居民的日常交往,从而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局部的微气候环境质量是影响人们在外部空间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炎热季节持续时间较长的地区。历史街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以及外
基于结构光的三维(3D)测量技术在逆向工程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研究课题,因其具有非接触、测量面大、速度快和易于信息处理等优点,在机器视觉、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当单一视角测量的视场受限并且物体的复杂结构会造成局部信息被遮挡,不能通过单一视角的测量来获得待测对象的整体三维形貌数据。因此,三维数据拼接测量方法的研究已然成为一个热点。本论文旨在研究基于结构光的多视
在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化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然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后现代、解构等多元建筑思潮大量涌入。引进建筑理论晦涩难懂,且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借鉴更多的是各式符号拼贴,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严重脱节。虽然建设数量与规模空前,但是原有的城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