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享办公空间发展模式探析 ——以北京市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roc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住分离是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实现职住平衡,缓解交通拥堵,城市亟需形成新的功能布局模式。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变革为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和条件:1)共享办公空间的出现摆脱了固定办公地点对办公者的束缚,使办公功能深入居住空间成为可能;2)城市分布式布局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使居住社区可望成为城市职住一体的基本空间单元。顺应上述变革趋势,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社区共享办公的概念,然后从城市、社区、建筑单体三个层级探讨社区共享办公的布局、选址设计方法,最后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城市层级(第二章):首先明确了社区共享办公与城市办公整体的关系,并确定了共享办公空间布局研究框架。然后构建了社区评估标准体系。基于文献分析筛选出适建性社区指标(包括:通勤成本、职住平衡度、功能混合度、人口要素、社区发展情况、产业聚集情况),确定了测度标准,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在具体操作上,明确了利用Arc GIS以及城市数据(包括:地铁刷卡数据、地图POI点数据、交通分析小区)来进行适建性评估的方法,最后明晰了空间布局建设策略。社区层级(第三章):通过发放295份网络调研问卷,获取办公者需求偏好;通过分析居住社区配套公共服务空间,获得可参考选址原则;通过分析国内一线城市选址于居住社区内的共享办公空间,并实地调研其中10个案例,综合得出了其现状及选址成因。依据上述分析成果,从选址原则、空间规模确定、空间操作方法、空间获取途径和规划设计步骤五个方面构建社区共享办公在社区层级的选址方法。建筑单体层级(第四章):实地调研分析市场上主流共享办公与选址于居住社区中的共享办公,得出设计共同点和差异性,并通过问卷调研得出办公者对社区共享办公的空间偏好。依据上述分析成果,从功能设计、设计原则、空间操作方法、以及建筑设计步骤四个方面构建了社区共享办公空间单体层级设计方法。实证研究(第五章):首先基于本文所构建的北京市选址数据库,利用Arc GIS分析共享办公分布、城市通勤情况,验证了共享办公空间选址仍聚集于城市中心,北京市具有职住分离问题的结论。基于社区共享办公的三个层级的布局设计方法,对其在北京市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探讨,最后选择最高分社区进行设计实践。本文洞悉时代变革,以缓解城市职住分离、推动城市分布式发展为目标,提出并界定了社区共享办公及其相关概念,从三个层级研究总结了一套创新的布局设计方法,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对社区共享办公的概念实践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研究成果可为平衡大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和功能布局提供一种新思路,为共享办公空间这种新的办公形式提供一个新路径;通过打造职住一体化空间单元,力图打破僵化、冷漠的社区空间和邻里关系,促进社区的有机融合与和谐发展;对于整个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装配式建筑作为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主推的建造模式,得到了业界以及学者的大量关注,但由于这一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体系相对薄弱,受到很多因素限制,而科学的安全管理正是保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而作为承揽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总承包企业,其全局性的安全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的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因此,总承包企业准确识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城市新“疫情”:慢性病成为威胁世界公共健康的最重要原因,其致死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超过六成。而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在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和致死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体力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公园成为改善公共健康的重要切入点。因此,进一步了解城市公园特征与体力活动关系,对提升城市居民体力活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为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天津
随着数字化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城市研究的学者涌现出通过各种类型城市数据源利用不同的量化手段、可视化手段展现城市的潮流,使城市研究向多元数据、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向发展。同样对于人文社科的学者们也同样将数字化的思维引向人文社科领域,并催生出数字人文、历史量化等新的研究方法。在以往探究长安结构的过程中,学者们常身居高位,居上临下的视角去讨论,而从市井居民的行为探究长安结构的却很少,本研究本着自下而上的研究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推行,传统现浇式建筑因其污染环境及浪费资源的特点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装配式建筑。然而装配式建筑在应用时,其居高不下的建造成本成为了装配式建筑在市场推进过程中的阻碍。本文通过对装配式建筑和现浇式建筑进行建造成本对比找出成本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寻求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措施,以期为装配式建筑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本文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实际案例找出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式建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建模图片数据与类别、位置、文本等标签之间映射关系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神经网络通常都需要在大量带完整标签的数据上做充分的迭代训练,但是数据和标签的获取往往耗时费力。然而,人类可以从几个样本中快速学会新物体的识别。受到人类快速学习的启发,人们提出了少样本图像分类的概念,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投入其中,但是在更具挑战的少样本目标检测任务上依然缺乏探
森林火灾是森林资源面临的最严重威胁,其发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都将造成极大破坏。因此,森林火灾的早期预警对于人类和大自然都有着重大意义。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基于视频图像的林火探测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相较于传统的森林防火技术,该技术具有响应快、准确率高及智能化等优点,非常适合森林等大范围场所的火灾预警和监控。由于早期森林火灾难以直接观测到明火,而多伴随森林枯枝败叶等阴燃物体产生大量烟
本文基于本人多年合同管理工作经验,发现合同界面管理不善引起的工程变更影响了项目的工程成本,从而影响项目绩效,所以本文针对于业主方的合同界面管理对工程变更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以合同界面管理为自变量、工程变更绩效中对成本控制目标、工期控制目标、质量控制目标、HSE管理目标的影响为因变量、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赖水平为调节变量,并构建了研究模型。利用问卷星平台收集数据,经筛选后得到107份有效问卷,然
传统粗放的建筑施工现场中,土方工程量大、湿作业多,很多施工环节依靠手工完成,施工效率低的同时还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扬尘、噪声等污染。同时,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对建筑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加快建筑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装配式建造方式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施工建造水平的同时还具有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特点。但装配式建筑的环境、社会等效益并没有被充分被社会所认识,增量成本高导致
位置是人或物体在物理世界中的自然属性,也是信息世界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对于交通报警、急救服务、战斗现场指挥和控制等应用至关重要,可以大大提高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改善人们的生活。利用无线电波信号的特征参数估计特定物体在某种参考系中的坐标位置的无线定位技术和系统发展迅速,基于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的定位以其超宽带宽、对信道衰落不敏感、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
工程变更和工程项目绩效有一定相关性。对于其中的作用机制,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切入点。而对于工程变更引发冲突,从而影响工程项目绩效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确。本文对工程变更对工程项目绩效的影响以及冲突对工程变更与工程项目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178份数据。调查对象为我国建设单位、总承包商团队管理人员。采用回归分析检验项目工程变更与工程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