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ic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总结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诊断率,分析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影响IMPC预后的因素,为临床医师评估IMPC是否需要更加积极的随访和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符合入组条件的IMPC病例104例,通过配比法选取2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Nonspecific Invasive Breast Cancer,NSIB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门诊复诊、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随访。采用SPSS25.0及Graph Pad Prism8.0.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组间构成比及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经Log rank检验;多因素经Cox回归分析影响IMPC预后的因素;P(27)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MPC患者的诊断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共收治4532例乳腺癌患者,其中IMPC患者227例(5.01%)。2015年~2019年IMPC的诊断率分别为1.12%(9/807)、4.28%(36/841)、5.61%(50/891)、6.21%(61/983)、7.03%(71/1010)。2.符合入组条件的104例IMP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2.1 104例IMPC患者的临床特点:中位年龄51岁(28~87岁),绝经前患者57.69%(60/104),行改良根治术80.77%(84/104),保乳术19.23%(20/104),术后放疗53.85%(56/104),内分泌治疗79.81%(83/104),靶向治疗90.91%(30/33)。2.2.104例IMPC患者的病理特点:纯合型IMPC患者2.88%(3/104),混合型IMPC患者97.12%(101/104),T1-2、T3-4分别为88.46%(92/104)、11.54%(12/104),N0-1、N2-3分别为71.15%(74/104)、28.85%(30/104),组织学分级为1级、2-3级分别为7.69%(8/104)、92.31%(96/104),淋巴管侵犯21.15%(22/104),血管侵犯6.73%(7/104),耐药基因阳性(GST-π、P170)42.31%(44/104),TNM分期为I-II期、III期分别为71.15%(74/104)、28.85%(30/104)。2.3 104例IMPC免疫组化指标特点:ER阳性79.81%(83/104),PR阳性65.38%(68/104),HER2阳性31.73%(33/104),Ki-67高表达72.12%(75/104)。2.4 104例IMPC患者分子分型中Luminal型、非Luminal型患者分别为80.77%(84/104)、19.23%(20/104)。2.5 IMPC与NSIBC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将104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经过配比后的230例NSI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内分泌治疗比例、淋巴管侵犯、耐药基因表达、ER阳性率及分子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月经状态、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放射治疗、靶向治疗、T分期、N分期、组织学分级、血管侵犯、TNM分期、PR阳性率、Ki-67表达、HER2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MPC患者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o-Region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RFS)为85.5%,NSIBC患者5年LRRFS为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IMPC患者5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81.5%,NSIBC患者5年DFS为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5);IMPC患者5年无远传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es-Free Survival,DMFS)为94.8%,NSIBC患者5年DMFS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8)。4.对104例IMPC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分子分型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淋巴管侵犯、血管侵犯、ER阴性、PR阴性是导致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管侵犯、T分期、N分期是影响IMP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2019年,IMPC患者的诊断率逐年上升(1.12%-7.03%)。2.IMPC与NSIBC患者相比,IMPC患者ER阳性率及Luminal型患者比例较高,提示有内分泌治疗手段;IMPC患者的耐药基因阳性率较低,可能对化疗的敏感性高,具有更好的化疗效果,需进一步深入研究。3.IMPC与NSIBC患者5年DFS、DMFS无明显差异,但5年LRRFS较差,提示IMPC局部复发率高,需术后加强局部治疗及随访。4.单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淋巴管侵犯、血管侵犯、ER阴性、PR阴性是导致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管侵犯、T分期、N分期是影响IMP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微创技术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2017.01至2019.01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椎弓根螺钉和钢板螺钉两种内固定技术诊疗的骨盆前环损伤病人资料。各组别中,椎弓根螺钉21例,钢板22例。椎弓根螺钉组,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90±8.31)岁;车祸伤14例,跌伤4例,挤压伤3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平
目的利用13N-NH3 PET/CT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不同严重程度及临床分型的区域脑血流(r CBF)的变化;分析PD患者疾病持续时间、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MDS-UPDRS)与r CBF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门诊或收住神经内科病房以及通过课题组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PD患者。
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养营活血汤在治疗肝瘀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体重),以及实验室指标(WBC、HGB、ALT、AST、AFP、CA199)等方面的数据,并加以统计分析,以待在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方向增加更多的选择。方法把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按照1:1分为2组。一组服用平消胶囊,另一组组服用养营活血汤。分别收集两组用药前、用药第4周、用药第8周的体重、中医证候积分、K
目的:通过分析健脾和胃方治疗中晚期胃癌气血亏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卡氏(KPS)评分、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肿瘤病灶、化疗副反应等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健脾和胃方的疗效,为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SOX方案化疗,治疗组口服健脾和胃方联合化疗,治疗4个周期后,分别对两组的症状积分、卡氏功能状
目的:探索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上皮剪切调控蛋白1(ESRP1)的表达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上皮间质转分化(EMT)的机制研究。方法:1、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因肺部肿瘤需行肺叶切除术的病人,根据术前支气管扩张剂后肺通气功能结果分为对照组(20例)和COPD组(16例)。术中获取病灶远端的
目的本研究将阐明SOX17(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17)在ccRCC中的临床意义;肾细胞癌786-O及769-P过表达和敲除SOX17后,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SOX17在ccRCC中进展的生物学作用;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SOX17通过YAP对ccRCC的调控作用。方法对多中心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的术后标本进
目的通过脊髓损伤模型研究烙灸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及感觉功能,损伤局部微环境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Allen’s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单纯损伤组(B组)、西药地塞米松组(C组)、烙灸治疗组(D组),每组10只分别在第7d、14d、28d、42d、56d采用BBB评分、Reuter评分法判断损伤后大鼠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各组剩余大鼠分别在第7d、14d
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对古籍文献的系统整理和总结研究,通过查阅先秦至清代时期包含不孕症病因病机论述的《傅青主女科》《校注妇人良方》《妇人大全良方》《沈氏女科辑要》《济阴纲目》《女科经纶》《女科撮要》《女科切要》《女科指要》《女科秘要》《妇科秘书》《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精要》《女科正宗》等女科名著及涉及脾胃与不孕症之联系论述的《脾胃论》《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中医经
目的本文根据所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寰枢椎内固定组与非寰枢椎内固定组,通过对比两组术后疗效,评估寰枢椎内固定在Chiari畸形Ⅰ型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心脑血管病医院自2019年1月-2020年6月符合标准的Chiari畸形Ⅰ型病例总数27例,其中13例患者行“后颅窝小骨窗减压+下疝小脑扁桃体切除+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将此类患者归为寰枢椎内固定组,14例患者行“后颅窝小骨窗减压
目的对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血管代谢及骨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进一步探讨体质指数(BMI)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骨代谢指标的关系,以期能发现肥胖儿童发生心血管病及骨代谢异常的早期高危因素,加强社会、医疗机构及家庭对儿童期肥胖防治及相关并发症的重视。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为单纯性肥胖的儿童75例作为肥胖组,选取同一时期内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BMI在同性别、同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