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总结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诊断率,分析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影响IMPC预后的因素,为临床医师评估IMPC是否需要更加积极的随访和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符合入组条件的IMPC病例104例,通过配比法选取2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Nonspecific Invasive Breast Cancer,NSIB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门诊复诊、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随访。采用SPSS25.0及Graph Pad Prism8.0.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组间构成比及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经Log rank检验;多因素经Cox回归分析影响IMPC预后的因素;P(27)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MPC患者的诊断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共收治4532例乳腺癌患者,其中IMPC患者227例(5.01%)。2015年~2019年IMPC的诊断率分别为1.12%(9/807)、4.28%(36/841)、5.61%(50/891)、6.21%(61/983)、7.03%(71/1010)。2.符合入组条件的104例IMP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2.1 104例IMPC患者的临床特点:中位年龄51岁(28~87岁),绝经前患者57.69%(60/104),行改良根治术80.77%(84/104),保乳术19.23%(20/104),术后放疗53.85%(56/104),内分泌治疗79.81%(83/104),靶向治疗90.91%(30/33)。2.2.104例IMPC患者的病理特点:纯合型IMPC患者2.88%(3/104),混合型IMPC患者97.12%(101/104),T1-2、T3-4分别为88.46%(92/104)、11.54%(12/104),N0-1、N2-3分别为71.15%(74/104)、28.85%(30/104),组织学分级为1级、2-3级分别为7.69%(8/104)、92.31%(96/104),淋巴管侵犯21.15%(22/104),血管侵犯6.73%(7/104),耐药基因阳性(GST-π、P170)42.31%(44/104),TNM分期为I-II期、III期分别为71.15%(74/104)、28.85%(30/104)。2.3 104例IMPC免疫组化指标特点:ER阳性79.81%(83/104),PR阳性65.38%(68/104),HER2阳性31.73%(33/104),Ki-67高表达72.12%(75/104)。2.4 104例IMPC患者分子分型中Luminal型、非Luminal型患者分别为80.77%(84/104)、19.23%(20/104)。2.5 IMPC与NSIBC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将104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经过配比后的230例NSI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内分泌治疗比例、淋巴管侵犯、耐药基因表达、ER阳性率及分子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月经状态、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放射治疗、靶向治疗、T分期、N分期、组织学分级、血管侵犯、TNM分期、PR阳性率、Ki-67表达、HER2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MPC患者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o-Region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RFS)为85.5%,NSIBC患者5年LRRFS为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IMPC患者5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81.5%,NSIBC患者5年DFS为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5);IMPC患者5年无远传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es-Free Survival,DMFS)为94.8%,NSIBC患者5年DMFS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8)。4.对104例IMPC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分子分型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淋巴管侵犯、血管侵犯、ER阴性、PR阴性是导致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管侵犯、T分期、N分期是影响IMP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2019年,IMPC患者的诊断率逐年上升(1.12%-7.03%)。2.IMPC与NSIBC患者相比,IMPC患者ER阳性率及Luminal型患者比例较高,提示有内分泌治疗手段;IMPC患者的耐药基因阳性率较低,可能对化疗的敏感性高,具有更好的化疗效果,需进一步深入研究。3.IMPC与NSIBC患者5年DFS、DMFS无明显差异,但5年LRRFS较差,提示IMPC局部复发率高,需术后加强局部治疗及随访。4.单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淋巴管侵犯、血管侵犯、ER阴性、PR阴性是导致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管侵犯、T分期、N分期是影响IMP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