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驱动太阳能烟囱与室内空气多元对流特性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能耗削减与建筑环境改善都青睐于低能耗建筑,尤其是太阳能利用建筑。本文特别针对利用太阳能强化建筑自然通风的垂直式和倾斜式太阳能烟囱内自然对流,具有隔板的室内自然对流、具有机械送风的室内多元对流等几种典型情况,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及实验方法探讨内部流体流动及传热过程,为提升太阳能利用潜力,可持续降低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环境等提供新思路,对指导工程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垂直窗式太阳能烟囱内流体流动及其传热机理,通过比较不同热壁面Rayleigh(Ra)数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太阳能烟囱内回流的出现不仅导致其诱导空气流量降低,甚至在一定热源强度下会出现完全回流即倒流的情况,使得太阳能烟囱完全失效。根据尺度分析理论动态解析了不同Ra数范围内热边界层的发展过程,解释了回流产生的原因并确定了发生回流的条件,得到稳态时的时间尺度,边界层温度变化尺度,速度尺度及体积流量尺度。在回流导致体积流量减小之前,该体积流量尺度分析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很好。运用回流穿透深度表征烟囱内回流强度,并通过尺度分析理论建立了回流穿透深度和Prandtl(Pr)数,Ra数及太阳能烟囱高宽比A之间理论关联式,该理论关联式与数值结果同样在回流没有导致体积流量减小之前吻合很好。通过在玻璃内侧施加离散热源来避免回流,并由理论分析和计算得出玻璃内侧热源高度D0=1,距底部距离S0=1时,不仅能有效避免出口回流,还能有效提高烟囱诱导空气量。接着探讨了具有倾斜角α的倾斜式太阳能烟囱通风与传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倾斜角α,随着Ra数的增大,热壁面侧回流越受到抑制,而玻璃侧回流越发严重;相同Ra数,倾斜角α越大,玻璃侧回流越严重;倾斜角α越大,玻璃侧回流出现的临界Ra数越小。倾斜角α为00~300,无因次体积流量V*为Ra数的单调递增函数;α为450~900,V*随着Ra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流量开始减小之前,V*随着α的增大而增大。在流量开始减小之后,α越大,回流程度随之加剧,V*减小越快。当Ra数为103和104时,体积流量随着倾斜角α的增大而增大。Ra= 105时,当αα=750时,取得最大体积流量。当Ra数分别为106,3×106和4×106时,均在α=150时取得最大体积流量,α>150,体积流量均随着倾斜角α的增大而减小。对于不同的壁面Ra数,其取得最大体积流量的最优倾斜角是不同的。鉴于倾斜角对倾斜式太阳能烟囱内回流及其通风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在玻璃内侧施加与垂直太阳能烟囱相同的热源,即高度D0=1,距底部距离S0=1,同样不仅有效避免了出口回流,还大大提高烟囱诱导空气量。接着按模型实验方法研究了高宽比A=5的垂直式太阳能烟囱模型内温度场分布。在一定环境温度和热壁面热流密度下,采用在不同高度Y=3.5和Y=5.5,分别针对不同断面Z=1,Z=2.5和Z=4进行温度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三个不同断面处沿着烟囱宽度方向无因次温度分布基本相同,验证了数值计算时的二维假设及实验中在对称面上进行测量都是有效的。通过测试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给定壁面热流密度情况下,太阳能烟囱内不同高度处沿着通道宽度方向温度分布,发现沿着烟囱宽度方向温度分布极其不均匀,热壁面温度最高,热壁面附近温度急剧下降,远离热壁面处温度下降平缓,至玻璃侧温度出现小幅升高。在靠近热壁面处数值计算结果比实验结果略高,由于热壁面的辐射作用导致远离热边界层沿着烟囱宽度方向温度值比数值计算结果稍高,整体上沿着烟囱宽度方向温度分布实验测量值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该温度分布采用无因次温度或是测量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差异,两种温度表达方式本质是一致的。在某一环境温度下,给定热壁面热流密度,沿着烟囱热壁面高度方向(X=1,Z=2.5)温度测量值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表明,沿着热壁面高度方向温度先是逐渐增加的,而在太阳能烟囱出口附近,温度值发生了降低。其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具有自由通风口、壁面附着导热导质隔板的室内空气热压驱动自然流动和热质输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当底部热源热Ra数大于某临界值,并且隔板与x轴无因次垂直距离E在-0.8<E<-0.5范围内,壁面附着一定长度隔板可以提高系统自然对流传热传质性能。E=-0.5时,当Ra≥105,隔板无因次长度L=0.8对应Nu和Sh数高于 L = 0.2 和 L = 0.5 对应值。而 E =-0.8 时,当Ra≥ 8.00×105,L = 0.5 和 L=0.8对应Nu和Sh数高于L = 0.2的对应值。在低Ra数时该趋势恰好相反。当L = 0.2,E=-0.6,Ra数从1.25×105变化至1.30×105,会出现稳态过渡流,促使Nusselt(Nu)和Sherwood(Sh)数急剧增加。而当L = 0.8,E=-0.7,Ra数从7.90×105变化至8.00×105,传热传质量也会明显增加。另外,当稳态过渡流出现时,沿着Y轴方向的温度和浓度分布也呈现巨大的差别。尤其是热质源表面的温度和浓度梯度差别较大。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多元对流即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相互作用发生在室内的流体流动、热和污染物输运结构。置换流动模式下,在强迫对流占主导的区域,Nu数和Sh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随着Archimedes(Ar)的增大,自然对流占主导时,Nu数和Sh数出现急剧的增加。同时Nu数和Sh数也随着Reynolds(Re)数的增大而增加。在混合流动模式下,传热传质性能出现与上述相同的趋势。在过渡区,施加不同的初始条件出现了多组稳态解。即边界条件和控制参数完全相同时,室内流体流动和热质传递过程受不同初始流动状态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多组流动状态。多组稳态解的研究有助于通过施加不同的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实现室内热量和污染物的高效率排放,充分降低机械通风能耗、提升自然通风降温和换气净化潜力。
其他文献
水工混凝土材料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水工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及工程特性,对于高混凝土坝真实工作性态分析及其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结构变形、损伤和断裂等非线性力学特性与其细观尺度材料组成的强非均匀性(即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和缺陷等组成的多相复合结构)密不可分。相比于传统试验手段,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在开展混凝土材料复杂工程力学特性的预测,揭示全级配混凝土与湿筛试件之间的
行程时间预测对用户提前获取交通状态,并根据交通状态提前规划,提高出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深度学习理论在图像分类、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以及文本理解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为深度学习理论在交通领域内的推广成为了可能,为浮动车轨迹数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行程时间预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在解决数据缺失情况下路段行程时间估计问题的基础上,从浮动车轨迹大数据中提取交通特征,基于TensorFlow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区高土石坝的大力兴建,对堆石料宏观力学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堆石料具有离散性、破碎性、剪胀性和各向异性等特征,现有设计理论和本构模型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要。针对堆石坝体变形的破坏机理,本文试图从堆石料颗粒在剪切过程中颗粒破碎、颗粒形状、颗粒平动、颗粒转动,以及接触本构等微观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建立堆石料宏观力学行为与微观力学特性之间的联系,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
随着水电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相继建设了一批大型水电工程,同时,为缓解供需矛盾、整合区域资源,逐步兴建了一批大规模、长距离调水工程,为此,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地下水工隧洞结构。水工隧洞的建设面临着复杂结构形态、复杂作用机制、复杂赋存环境等各种挑战,特别地,在地震频发的背景下,水工隧洞的抗震特性也成为关乎工程结构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成为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阻力。因
随着我国水电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规划和兴建了众多大型水电站,受高山峡谷地形的限制,电站发电厂房只能采用地下厂房形式,进而形成了大量的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同时这些大型水电站集中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地震高烈度带,一旦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势必会给这些地下洞室群的安全稳定带来严重威胁。地下洞室群的抗震稳定情况与水电站正常运行和人员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为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意义重大。
水电工程建设、战略能源的地下储备以及矿藏资源的开采等均涉及到深部岩体开挖卸荷。伴随着被开挖岩体的破碎、抛掷以及新开挖轮廓面的形成,原岩中储存的应变能将高速的调整和释放。不同开挖卸荷速率下围岩中应变能的调整过程具有显著差异,其势必会诱发不同类型的灾变破坏效应。因此,基于开挖卸荷速率的深部岩体能量调整与动力效应控制的研究,对于加深深部岩体破坏规律的认识、优化深部岩体开挖施工方案、控制工程地质灾害均有重
背景: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是老年男性常见症状之一,LUTS与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5型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type 5,PDE5)存在于前列腺及膀胱平滑肌细胞并影响其收缩特性。目的:本实验通过BOO大鼠模型及BOO患者膀胱标本,研究PD
在国防工程和抗灾抢险活动中,重载车辆需要通过桥梁、涵洞等基础设施,为此,结构构件如梁、板、柱等应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传统的粘钢加固法因受界限配筋率的限制,对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提高幅度有限,但对于能大幅度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增大截面加固法,其对结构的自重影响又较大,且加固过程中需要进行湿作业,施工和养护的周期又较长,两者均不适用于国防工程和抗灾抢险工程。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施工工期短,操作便捷,节省人
背景:肾移植是需要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截止目前,已经发现并研制出了多种有效的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肾移植患者。在肾移植的围手术期,这些药物发挥着强有力的抑制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但是即便如此,在肾移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影响着受体肾功能的恢复,缺血再灌注损伤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在组
病毒感染会触发宿主细胞启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的保守成分——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被宿主细胞自身遗传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激活一系列抗病毒信号转导过程,并且诱导大量下游效应分子如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和炎症因子等的表达,进而引起细胞的凋亡、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促进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启动,最终清除入侵机体的病毒。与此同时,宿主细胞中也存在多种调节机制及时终止病毒感染诱导的I型干扰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