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蜱中莱姆病螺旋体的分离、检测和基因分型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对我国莱姆病螺旋体进行分离、检测和基因分型研究,将为我国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疫苗研制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选择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浙江省的林区为调查点,采集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等多种蜱类,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分离、检测和基因分型研究。 对采自内蒙古、黑龙江的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利用BSK Ⅱ培养基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分离培养,在内蒙古克—河地区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到5株菌株。 本研究针对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优化了莱姆病螺旋体检测的巢式PCR方法,并对从黑龙江、吉林和浙江地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吉林的全沟硬蜱带菌率(37.00%)高于黑龙江的全沟硬蜱带菌率(20.87%)(P=0.02),提示吉林地区莱姆病可能更易流行。而在浙江,长角血蜱带菌率(28.07%)高于其它蜱种的带菌率(13.24%)(P=0.02),提示长角血蜱可能是浙江地区莱姆病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SSCP分析方法,并与RFLP分析方法共同用于对分离的菌株和检测阳性的蜱进行莱姆病螺旋体基因种间和基因种内水平的分型研究。研究结果进一步确认了B.garinii和B.afzelii为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优势基因种。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浙江等四个地区的莱姆病螺旋体属于B.garinii或B.afzelii,这两个基因种又各被分为7个和2个不同的SSCP基因型。同时,在黑龙江和吉林全沟硬蜱中首次发现了莱姆病螺旋体不同基因型的混合感染。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也是一种必然的潮流,对于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创新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这种改革对于我国新闻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新闻的
位于南岭中段的湘南地区,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广泛分布;该区W、Sn、Pb、Zn、Mo、Bi等金属矿床密集产出,很多钨、锡矿床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且找矿潜力巨大,构成一个世界级的有色金
根据近年来上海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呈现的“大、深、紧、近”等特点,上海工程界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基坑工程技术取得一系列新进展。针对大面积基坑工程发展了多种新型的围护型
以泰安小津口茶园土壤和茶树为试材对泰安茶园自然条件、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元素含量、茶树元素含量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泰安茶园具有高山气候特点的自然条件,
以皇竹草为供试材料,清水和复合肥为对照,设置不同的沼液用量梯度,研究了施用沼液对皇竹草产量以及土壤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用量在166.67t/hm~2左右,能促进皇竹草的生
以中药茯苓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响应面优化黄酮的提取条件,最终得到茯苓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在温度为50℃、超声功率400 W时,
<正>地电异常是非常重要的地震前兆,因而地电监测结果是地震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关于地电异常成因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地震科学工作者认为地震地电异常主要源于地震动因的"渗
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是高速公路的主体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遮光防眩、引导视线、美化环境、降低噪音、隔离车道、降低硬性防护成本等,给广大司乘人员一种安全、舒适、自然的美感
1.1 中文摘要 1.1.1目的: 1.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临床意义;2.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定量与HBV DNA定量关系;3.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HBVDNA在各人群中分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