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著作,在我国历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一个世纪里,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事和文化两个方面。自从20世纪初的第一个英译本诞生以来,《孙子兵法》英译版本至今已超过十个。虽然其英译本受到学者密切的关注,然而相关研究着重于语言层面的对比,缺乏从文化如何传播这个角度来理解不同时期的译本产生的原因。本文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模因论,来分析两个不同时期《孙子兵法》英译本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如何在西方国家进行传播的过程。文章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结构。第二部分则进行《孙子兵法》及其作者的概括介绍,包括基于《孙子兵法》已有的研究,还有关于模因论的应用范围。第三部分包括本文的理论框架,分别介绍模因论的定义、相关术语和模因的种类和成功模因的标准;同时分析模因论、翻译策略和模因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因论中的试错理论在翻译传播中的应用。第四部分主要运用模因论来重新认识《孙子兵法》英译本的翻译和传播模式,进而分析两个不同时期译本产生原因,并概括在全新模因出现时大多采用归化的策略,有助于模因的同化,即降低理解难度并提高译本的关注度。最后一部分总结得出本文选取的两个译本得以成功传播的原因,在于不断“试错”并通过调整翻译策略,即从归化逐渐过渡到异化。最后,作者希望通过对《孙子兵法》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帮助后续的翻译版本更好地传播,也希望能促进其他典籍的翻译与传播。本文认为:对于中国经典古代著作的英译,很少能只通过一部翻译作品就能在西方国家受到广泛的认知和接受。译本的传播涵盖文化模因的传播,而模因的成功传播往往需要在不同阶段的译本中不断地“试错”,从而调整翻译策略。当文化模因在进入新环境的初期,通常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降低目标读者的语言阅读难度,确保核心模因的传播;进入后期,在目标读者已经对该模因所携带的信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异化的翻译策略。不过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果出现文化模因接受不良的情况,还是要诉诸于归化的策略。不过,就翻译策略整体变化趋势而言,其趋势仍然是从归化到异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