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成空间理论的反语认知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s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形式。在日常言语交际和书面文体中,人们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反语。由于人们对反语的青睐及其普遍性,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息,最初始于文学修辞领域,后来学者们从心理学,语言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反语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试图运用合成空间理论分析和揭示会话参与者生成和理解反语的内在认知机制。 合成空间理论是弗科尼亚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合成空间理论运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映射和合成来具体分析语用现象的心理认知过程。弗科尼亚归纳了合成空间理论的五个主要特征,即:跨空间映射,来自输入空间的部分映射,类属空间,事件的整合,层创结构。在该理论下的合成空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 在合成空间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反语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在反语生成中,说话者出于某种动机,结合语境因素,通过概念合成产生反语话语。在反语理解中,通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来组成心理空间。从同一概念域话语参与者建立起了不相容的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各种概念结构重组到合成空间,层创结构得以启用,从而获得对话语实时意义的动态的完整的理解。而无论是在反语生成过程中还是在反语理解过程中,话语参与者和语境因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类课文占比很大。与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突出地位相比,我们对散文教学的认识和研究却很有限,既不知道应当教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教,散文"散"教成
以生物铁泥和普通活性污泥为对象,在不同碳源及兼氧/厌氧条件下采用实验室恒温培养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活性污泥的Fe(Ⅲ)还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活性污泥Fe(Ⅲ)还原能力相
本文运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研究了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误解现象以及误解的一般理论问题。作者对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误解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在语料收集和认真回顾国内外有关
利用黄河口平面二维波流输沙数学模型、实测资料等,计算、分析了渤海流速、波流挟沙能力、黄河三角洲滨海区冲淤和粒径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黄河三角洲浅水区的波流挟沙能力大
<正> 病历摘要张××,另,48岁,汉族,贵州籍贯,已婚,干部。因发作性游走性关节红肿热痛17年,伴耳廓、踝关节分别能挤出米粒大物质及乳白色粘稠液体1年,于1977年6月9日入院。患
在近年来我国民航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维修市场需求日益增大,但机务维修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仍然竞争激烈。文章通过对机务维修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路线的介绍和分析,
本文介绍了C语言菜单生成器的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部分源程序。
佤语词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与佤族的社会历史有着密切关系,从生活环境来看,佤族居住在亚热带气候的山区,动、植物种类丰富,语言中表达这类事物的词语较多。佤语复音节动、植物
在实践中,翻译的实际面貌与“应该”呈现的形态并不一致。传统理论对于译文与原文间的差异批评为”叛逆”。描述翻译学派兴起后,采取了全新视角来考察这种叛逆。70年代吉迪恩·
本篇论文是一部关于回鹘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的名词的语言描写。目的在于以历史语言学研究和比较语言学基础上叙述其语言规则。 《弥勒会见记》是现存篇幅较长的回鹘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