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家书屋"项目工程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这种工程逐渐演化成完全免费的、公益的,着眼于解决农民的文化需要,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旨在建立一个农村的出版物流通体系,加强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帮助解决城乡二元化体制带来的城乡发展差距,建设起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但是,从农家书屋的诞生开始,就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质疑之声,有的地方的农家书屋变成过期书报刊的推销地;有的农家书屋缺乏有效管理,读者门可罗雀;有的书屋没有发挥实际用途,缺乏吸引读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农民基本不进书屋看书……农家书屋存在的这些问题,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中,一时间,农家书屋工程成为了众矢之的。当前,农家书屋处于提档升级阶段。本文中笔者选取了安徽省定远县蒋集镇农家书屋作为研究对象。掌握蒋集书屋从诞生到后续管理再到采访实录的一手资料,它作为安徽省第一家农家书屋创办的时间早于国家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时间。因此,也可以说是全国第一家农家书屋的雏形,并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效喜人,获得两任国家总理的点名赞赏,在当地深受农民和学生们的喜爱,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大超出了笔者的想象。笔者认为可以选取这样代表性强的农家书屋来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研究的成果也具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种成功的案例在农家书屋的发展中,更加具有带动力和正能量;在之前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对地区农家书屋问题的消极性的讨论,笔者认为本文的探究可以让农家书屋政策在全国的推行增加信心和决心。笔者在调查中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与安徽省农家书屋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农家书屋的一般模式(选址、管理、图书来源等)和现存问题先行进行深入剖析。随后对蒋集书屋的发展模式进行一一对比性介绍和比较。进而总结出蒋集书屋得以创新性、持续性发展的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