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人欺诈合同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deti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法律效果也由此而产生,而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下,法律行为则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合同签订时,欺诈会导致合同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即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从而引起欺诈认定、合同效力、赔偿救济等一系列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中单独增设了第一百四十九条来规定第三人欺诈行为的法律效力,并将第三人欺诈行为与相对人欺诈行为、第三人胁迫行为单独予以规定,在立法上对此有了新的突破。第三人欺诈合同属于欺诈合同的一种类型,但其在概念、特征、构成要件、法律效果、法律救济等方面存在自身的特性,不能完全等同于通常所认识的相对人欺诈合同,对合同当事人的救济方式也不应过度依赖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民法总则仅仅用一个条款笼统的规定,不能完全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理论上应对此加以研究深化。本文采用了规范分析法、概念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对第三人欺诈合同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规范分析法,本文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发现是否存在立法方面的缺陷,从而据此提出解决的办法。通过概念分析法,本文对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完善关于第三人欺诈的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法,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研究,对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第三人欺诈的立法模式以及国际合同法统一规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梳理,并将其与我国的立法规定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利弊,提出完善第三人欺诈合同相关规定的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在第三人欺诈合同中,应吸取德国法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欧洲合同法原则》等法律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第三人的范围,对“第三人”作限缩解释;明确认定第三人欺诈合同的标准,根据第三人欺诈的特性设置相应的构成要件;并完善第三人的欺诈行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加强完善对受欺诈人的救济机制,利用缔约过失责任保护受欺诈人的信赖利益损失,从而保护交易安全,并提倡交易中的诚实守信行为。
其他文献
二十多年来,我国财政改革不仅在体制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理论上也有着重大的突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的确立,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我国加入了WTO,市场
以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函谷关隧道横洞挑顶为例,介绍一种新型挑顶施工工艺--垂直挑顶法.该工法适用于大断面黄土隧道挑顶施工,特别当正洞施工采用CRD法开挖时,该方法可以很方便
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事件的频发,人们对网络安全愈发重视。研究学者在网络风险评估和防御领域给出了多种评估、防御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仍存在网络风险评估与防御不能有效结合的缺点。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结合了传统层次分析法与博弈论的思想,通过构建多层次博弈模型对网络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得到网络中存在的各漏洞威胁程度权重,并通过对攻防双方收益的定义与量化计算得到最优的防御策略。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交通严重滞后、国内大中城市兴起轨道交通热潮的现状 ,综合评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动力 ,包括节约能源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城市空
秦沈客运专线570 t箱梁制架设备复杂,体积大,质量大.安全和高效是转场方案的基本原则和主题,围绕以上两点对架桥机、运梁车、提梁机的解体及运输方案进行阐述.
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既为税收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又存在着个体经济税收征管难度大、偷逃税比例大、税收增收幅度小的现象.这是因为,在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活动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两个最关键因素.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生产、通讯、交通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飞速发展,消费水平
我国现行仲裁法关于内部监督的规定较为抽象、笼统,未形成科学的监督规范体系,也缺乏监督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为保障仲裁制度的健康发展,应当完善仲裁的内部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