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床边超声测量下腔静脉直径变化对于高呼气末正压(PEEP)休克病人容量反应性(FR)的预测价值。 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武汉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休克患者50例,最终40例入选。应用适当的镇静镇痛药物和(或)肌松药,以保证患者无自主呼吸。调整呼吸机参数(呼吸机使用容量控制模式,潮气量6-8ml/kg,PEEP调至15cmH2O,若患者正在使用高PEEP进行治疗则不调节),稳定半小时后置入经食道超声探头记录心输出量(CO)。应用床旁超声测量三个完整呼吸周期吸气末下腔静脉最大直径、呼气末下腔静脉最小直径,并计算最大直径平均值(Dmax)、最小直径平均值(Dmin)及其差值(△D)。测量后选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7ml/kg),并在30分钟内输注完毕。补液试验时停止其他液体输入,并保持呼吸机参数、血管活性药物剂量不变。补液试验前后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各指标。以补液前后CO增加量(△CO)≥15%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R组)和无反应组(NR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血气指标、补液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下腔静脉直径变化指标,评估各指标预测FR的价值,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出最佳阈值。 结果:1、40例患者中R组19人,NR组21人,两组一般情况、血气分析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2、R组与NR组补液前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变异(SPV)均无统计学差异;3、R组与NR组分别组内比较,补液后R组SBP、DBP、MAP较补液前均有所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R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4、R组与NR组相比,补液前下腔静脉直径塌陷率(△IVC1)、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IVC2)均明显增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ROC曲线计算出△IVC1、△IVC2最佳阈值分别为13.5%、12.7%。 结论:1.△IVC1、△IVC2可以作为补液前预测FR指标,分别大于13.5%、12.7%时预测价值较高;2.CVP、SP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法预测高PEEP休克病人FR;3.SBP、DBP、MAP可以作为评价补液效果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