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芯片的液态金属微液滴制备及分选方法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态金属因其导电性强、可使用电/磁驱动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液态金属微液滴除拥有液态金属的优越性能外,还具备尺寸小、应用灵活、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在微系统研究或者生物医疗等微操作领域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应用液态金属微液滴的重要前提是可以有效、稳定地产生以及分选出特定尺寸的液态金属微液滴。目前,产生液态金属微液滴的方法包括水浴超声法、流体剪切法、旋转系统剪切法等。然而,上述方法都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操作繁琐、尺寸不均一、设备复杂、耗时长等。本文首先结合微流芯片和马兰戈尼效应,设计出一种高效、可靠产生多尺寸液态金属微液滴的微流芯片。该芯片利用了马兰戈尼效应快速驱动液态金属的特性以及微流芯片低成本、高通量等优点,提高了液态金属微液滴的产生效率,为液态金属微液滴的制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思路。其次,为分选出特定尺寸的液态金属微液滴,设计了一种具备液态金属微液滴速度调控、偏转力施加及分选等功能为一体的微流芯片,搭建了基于图像检测的自动化分选系统,成功分选了直径400μm以下的液态金属微液滴,并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液态金属驱动机理、微通道结构设计以及建模仿真研究。首先,介绍液态金属在电解质溶液内的两大特性:双电层以及马兰戈尼效应。在无电场情况下,液态金属因无外力作用而不会引发移动。而在通电后,因表面张力梯度引发的马兰戈尼效应可快速驱动液态金属,并通过构建微通道内液态金属的等效电路进一步阐述液态金属的驱动机理。根据液态金属的驱动机理,面向液态金属微液滴制备,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微流芯片结构,包含倒置三角形(通道宽度逐渐减小)以及锥形窄口以使液态金属平稳流动并产生液态金属微液滴。微流芯片中液态金属的流动及驱动情况对液态金属微液滴的产生至关重要,因此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对所设计的微通道结构进行电场和流速仿真以验证芯片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流速仿真结果表明:倒置三角形的设计可使液态金属的流速下降。电场仿真结果表明:窄口处的电场强度相较于其他区域有明显提升,这有利于利用电场驱动液态金属。综上所述,所设计微通道结构满足本文的研究需求。第二,微流芯片加工工艺研究。根据液态金属的驱动机理以及仿真分析,确定所设计的微流道满足实验要求。接着研究了微流芯片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微流芯片材料的选择、掩膜版的选择、微流芯片阳模的制作工艺、PDMS复刻工艺以及玻璃基底与PDMS的键合工艺等,实验表明所研究的工艺可成功制备所需的微流芯片。第三,基于马兰戈尼效应的液态金属微液滴产生机理研究及实验验证。首先,使用高速摄像机观察液态金属在微通道内的破裂现象,实验表明:拉伸出窄口的液态金属迅速扩张并且窄口处的液态金属因受拉伸作用而发生破裂,这说明液态金属是在窄口处发生破裂从而形成液态金属微液滴。接着,依据这一破裂现象分析在电场情况下,液态金属在微通道内主要受到拉伸力(马兰戈尼力以及流体冲击力)和由表面张力引起的保持力。当拉伸力大于保持力时,液态金属就会被拉破而形成液态金属微液滴。紧接着,为深入探索微通道内液态金属微液滴的破裂机理,构建了基于液态金属的动力学模型,并且通过分析发现:电压和窄口可控制液态金属微液滴的尺寸,电压与液态金属微液滴尺寸成反比;窄口与液态金属微液滴尺寸成正比,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同时,通过添加稳定剂聚乙烯醇(PVA)实现了对液态金属微液滴的收集。最后,为和流体剪切法区分开,做了两组对照实验:(Ⅰ)只施加电场而不设置液态金属流速;(Ⅱ)只设置液态金属流速而不施加电场。实验发现:只有对照实验(Ⅰ)产生了液态金属微液滴,对照实验(Ⅱ)会导致液态金属倾泻而不产生微液滴。通过实验结果比对,更证实了导致液态金属破裂的是马兰戈尼效应。第四,液态金属微液滴分选实验研究。首先介绍了微流芯片内液态金属的电毛细现象,液态金属放置在两电极之间时,因溶液内的离子运动会导致液态金属发生移动,基于这一现象可实现液态金属微液滴的通道内偏转,为液态金属微液滴分选奠定了基础。接着,设计了一种具备液态金属微液滴速度调控、偏转力施加及分选等功能为一体的微流芯片,并对所设计的微流芯片进行运动仿真,主要从流速、流线以及粒子轨迹这三个方面分析液态金属微液滴在微通道内的运动,仿真结果表明:不受电毛细力作用的液态金属微液滴都会朝着出口 1和出口 2运动。了解液态金属微液滴在微通道内的运动为微液滴的分选奠定了基础。然后,搭建了液态金属微液滴自动化分选系统,利用OpenCV实现了实时的图像显示,通过RS485串口通讯完成了微流泵以及信号发生器的控制。最后,详细介绍了基于尺寸分选液态金属微液滴的实验研究,自动分选出直径400μm以下的液态金属微液滴并定量分析了液态金属微液滴的分选效率约为72.58%。该实验证明了自动化分选液态金属微液滴的可行性,为其他基于尺寸分选微颗粒的研究提供新的想法和思路。
其他文献
可充电电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了能量保障,但随着相关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对可充电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有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并且安全性性能也要提高。其中,锂金属电池(LMBs)由于其较高的理论重量容量(3860mAh/g)和较低的电化学电位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3.040Vvs标准氢电极)。然而,金属锂的高电化学活性也带来了许多隐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锂枝晶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
学位
随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大,但目前国内石油开采效率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开采手段。为保障石油的供应,提升石油的产出效率,对高效抽油技术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前有螺杆泵井下机组由各部件串联连接而成,机组的传动链长、结构复杂,增加了制造及维修成本,且在定向井、水平井等适应性较差。因此,基于螺杆泵潜油电机机组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款长度短、体积小、效率高的复合式永磁同步潜油
学位
本文从手性氮氧配体出发,合成了7个稀土金属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核磁共振、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研究了这7个稀土金属配合物在CO2与环氧烷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文中还基于手性氮氧配体与稀土金属胺化物对环氧烷和CO2的动力学拆分反应进行了尝试。一、基于手性Trost配体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将手性Trost配体H3L1和H3L2分别与RE[N(SiMe3)2]Cl2按照1:1的物质的量比在
学位
近年来,肝癌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和第二大类致死疾病。当前针对癌症治疗的策略日益发展,其中纳米药物递释系统以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的研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将两种治疗策略相结合,发挥它们的优势已成为生物医用高分子和药物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将单克隆抗体与刺激响应性的聚合物前药纳米粒子进行偶联,一方面可以借助单抗的主动靶向特性,将纳米药物靶向输送到肿瘤组织,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的聚集浓度
学位
汽车轮毂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毛刺,通常采用人工和机械打磨的方式予以去除。激光去毛刺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加工技术,具有绿色环保和不产生粉尘等优点。但是由于激光去毛刺的机理较为复杂,加工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建立激光去毛刺数值模型并结合实验研究激光去毛刺机理并分析影响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采用视觉检测方式获得毛刺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参数优化的方法获得激光去毛刺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汽车轮毂自动去
学位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或动力型锂电池,PLB)因其清洁环保、轻量化、高能量存储能力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在大型设备如汽车、飞机等领域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随着使用设备的大型化,PLB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电池的安全与所用隔膜材料的耐热性、热尺寸稳定性及抗拉强度等性能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商品化的PLB隔膜难以兼顾优良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本文旨在研制具有高耐热性、高力学强度的新
学位
<正>脱硫石膏的物化特性与天然石膏类似,但其颗粒更细,纯度更高,加工利用的意义非常重大。目前不论将脱硫石膏用于何种场合,前提条件都要经过浓缩脱水,将水分降到20%或更低的水平,然后通过干燥设备烘干或煅烧后进入下道工序。在脱硫石膏的烘干作业中,因其初水分较高、黏性大,使得输送、喂料和烘干等诸多环节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公司通过多年在烘干领域积累的经
期刊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苏轼始终葆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在衣食住行细节处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形成了独特的日常生活美学。在日常饮茶中,苏轼葆有“安往而不乐?”的审美态度,化俗为雅,将日常饮茶与禅、香、文房四士相融合,彰显文人情趣,追求闲适自得之乐。苏轼一生仕宦沉浮,历尽磨难,却随缘放旷,触目皆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以诗意的心灵观照日常生活。
期刊
多电平AC/AC变换器具有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低、输出滤波器的体积和重量小以及电路拓扑简单等优点从而在高压大功率的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原三电平AC/AC变换器的研究基础上推导出基于辅助变压器的五电平AC/AC变换器,并详细分析了新拓扑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三种脉宽调制三电平AC/A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针对其双目标控制策略导致输出电压不能全占空比调节的问题,提出了采用辅助变
学位
刺激响应型材料是指其分子结构、性质或功能会伴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智能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设计及应用引起广大研究人员密切的关注。外界刺激种类,一般包括光、电、热、声、磁、力、pH、酶、离子等,在这些外界因素作用下,刺激响应型材料可表现出颜色、形貌、体积的变化,凝胶-溶胶转变,亲疏水的转变等特异性响应。由于刺激响应型化合物易于调控的特性,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材料、有机电子、生物医学、药物释放、石油工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