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大鼠背部穿支皮瓣的成活以及对chokeⅡ区血管的影响,并研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提高临床穿支皮瓣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实验分组及动物模型:将8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只。在大鼠背部的左侧建立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跨区穿支皮瓣模型,包括旋髂深动脉、肋间动脉、胸背动脉三个穿支血管体及它们之间的两个choke区域。以大鼠的肩胛下角为皮瓣的上界,髂后上嵴的连线为皮瓣的下界,以后正中线为皮瓣的内侧缘,切取的皮瓣面积大小为9.5cmx2.5cm。实验组于皮瓣术后2h开始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注射液3.2ml/kg,连续给药7天。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点予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给药。2.检测指标2.1大体观察及皮瓣成活率:术后连续7天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包括皮瓣的颜色、质地、肿胀、血运以及毛发生长情况等。在术后第7天,大鼠麻醉状态下,拍摄背部皮瓣高清照片,导入Image Pro Plus6.0软件计算皮瓣的成活面积百分比。2.2血管造影:在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6只大鼠,在大鼠麻醉状态下,颈动脉穿刺,灌入明胶-氧化铅混合物,拍摄X线片,观察皮瓣血管情况。2.3皮瓣chokeⅡ区HE染色:在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6只大鼠,取大鼠皮瓣旋髂深动脉和肋间动脉穿支之间的chokeⅡ区组织,进行HE染色,观测微血管密度。2.4皮瓣chokeⅡ区血流量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6只大鼠,在术后第1、3、7天,大鼠麻醉状态下,用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chokeⅡ区血流量。2.5 RT-PCR检测皮瓣chokeⅡ区VEGF、HIF-1α、eNOS、SOD-1、Caspase3、Bcl-2、Bax的表达情况:在术后第1、3、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6只大鼠,在大鼠麻醉状态下,取皮瓣chokeⅡ区组织,采用qRT-PCR技术检测VEGF、HIF-1α、eNOS、SOD-1、Caspase3、Bcl-2、Bax的表达情况。2.6统计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均成正态分布,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检验水准α=0.05。采用GraphPad.Prism 7.0制图。结果:1.皮瓣大体观察及成活率:术后大鼠全部成活,未出现感染情况。术后1天,两组大鼠皮瓣远端不同程度肿胀,暗紫色,没有明显坏死区域。术后第3天,两组大鼠皮瓣远端呈现棕褐色,出现部分坏死区域,不明显。术后第7天,两组大鼠皮瓣远端坏死区域界线明显,坏死区域呈干燥、结痂状态。实验组皮瓣成活率为(85.53±5.68)%,对照组为(78.62±5.36)%,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造影:术后7天皮瓣明胶氧化铅造影显示实验组新生血管多,chokeⅡ区血管结构清晰,而对照组chokeⅡ区血管结构紊乱,新生血管较少。3.皮瓣HE染色:术后7天,实验组chokeⅡ区的微血管密度(MVD)为(27.90±2.86)个/mm~2高于对照组的(19.77±3.17)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皮瓣血流量的检测:术后第1、3、7天,实验组chokeⅡ区血流量分别为(60.28±8.62)pu,(82.86±9.02)pu,(128.39±10.61)pu均高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chokeⅡ区的血流量(36.20±8.15)pu,(65.88±4.41)pu,(101.11±5.39)pu,所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q RT-PCR的结果:两组术后1天VEGF、HIF-1α、eNOS、SOD-1、Caspase3、Bcl-2、Bax基因的表达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3、7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VEGF、HIF-1α、eNOS、SOD-1、Bcl-2基因表达明显上调,Caspase3、Bax基因表达明显下调,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增加大鼠皮瓣chokeⅡ区血流量及微血管密度,促进跨区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血管新生,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影响皮瓣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