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主体。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和主力,农民自身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水平。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打工经济”成为一种潮流,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的大量转移致使农村大量优秀人才流失,新农村建设面临缺乏农民主体的困境。从工业化演进的规律看,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城镇转移是一种趋势和必然,这种转移确实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也对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综合型概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建设新农村必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高文化素质及市场化的人才来领导和参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但令人担忧的是,农村素质相对较高的新生代农民相继离开农村,这种趋势恐怕最终影响的是农业、农村的发展后劲。近些年来,农村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新生代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长期守在家里的多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人力资源短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新生代农民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如果这些人大量外出,本不发达的农业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农村的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农村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无疑增加难度。上世纪50年代建设新农村,是有地有人没有钱;新千年重提建设新农村,则千万不能有地有钱而没有人。眼下的新生代农民属于“农村精英”,他们有着他们父辈身上不能比拟的优点,这些优点为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带来了机遇。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吸引新生代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体面而有尊严地成家立业,弥补“离土”趋势出现的家庭功能缺失,“留守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型农民,同时将新生代农民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对象,在农村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中坚力量。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本文参照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对“新生代农民”的含义、特征进行了界定。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SWOT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新生代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坚力量的优势与机会、劣势与威胁。并结合新生代农民的特点,分析了新生代农民的出现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影响。并从新生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坚力量的视角,探讨了吸引新生代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