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等离子体爆炸表面改性技术对65Mn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bul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5Mn钢具有较高的弹性极限,较高的硬度、强度和淬透性,在矿山、农业、石油等机械产品中的应用广泛。但由于工作条件比较恶劣,工件通常需要通过表面改性来提高其使用寿命。脉冲等离子体爆炸处理技术是一种在大气气氛下,综合爆炸冲击波、脉冲磁场、电场、快热快冷等多种作用使材料表面发生重熔烧蚀、快速淬火、离子注入等过程,从而改善材料的硬度、耐磨、耐蚀等性能。本文采用脉冲等离子体爆炸表面改性技术对65Mn钢进行处理,研究脉冲等离子体爆炸处理工艺参数(电容容量、处理次数(n)、试样表面距等离子体枪口的距离(H))对65Mn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得到性能较好的强化层,并分析其强化机制,为制备出高使用寿命的65Mn钢产品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经脉冲等离子体爆炸技术处理后,在65Mn钢试样的表面出现10~70μm厚度的改性层。随着电容容量的增大、处理次数的增加和处理距离的减小,改性层厚度增加,当电容容量为100%C,H=30mm,n=2时,改性层最厚,达到61.7μm。(2)脉冲等离子体爆炸过程中,随着到达试样表面的等离子体能量的增加,残余奥氏体相和Fe N相衍射峰增强,马氏体相衍射峰减弱,65Mn钢试样表面发生了马氏体相向奥氏体相的转变,并由于渗氮效应产生Fe N相和Fe2N相;65Mn钢表面熔化程度增加。(3)经脉冲等离子体爆炸改性处理后,65Mn钢的显微硬度有所提高。当电容为100%C,H=50mm,n=5时,改性层硬度峰值最大为791.9HV0.01,但表面变形厉害,相对而言,较好的参数有:电容容量为100%C,n=2~5,H=30~50mm。(4)65Mn钢经PPT工艺处理后,其摩擦系数、磨痕宽度、磨损失重均小于原始试样。其磨损机制不是单一某种机制起作用,而是磨粒磨损、粘着磨损以及氧化磨损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电容容量为100%C、n=2、H=30mm时,试样性能最佳,此工艺下表面粗糙度为0.421μm,改性层厚度为61.7μm,硬度较基体而言提高了80%,磨损量减少为基体的一半。
其他文献
通过降冰片烯与极性单体或α-烯烃共聚来改善降冰片烯类乙烯基加成型聚合物的性能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而共聚合中催化剂及其体系的选择则是其研究核心。本文合成和表征了四种含有不同电子基团的双-(苯并环己酮亚胺)镍(Ⅱ)催化剂Ni{C10H8(O)C[N(Ar)]CH3}2(Cat.1:Ar=p-PhCH3;Cat.2:Ar=p-PhOCH3;Cat.3:Ar=p-PhF;Cat.4:Ar=p-PhCF3)
美国人类学家艾瑞克·穆格勒的新著《给死去父母的歌》从身体、文本、世界三个角度对云南彝族倮倮泼地区葬礼仪式中的多种现象、关系及物质的多重组合展开了多方位解码和释读
采用碳纳米管(CNTs)、金属粉复合料预制块法(简称预制块法)和预制块复合叶片搅拌法分别制备了CNTs/ZL114复合材料。观察和测试了复合材料的铸态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对采用预
高纯生铁是生产优质铸件必须的原料,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优质铸件需求量的不断增大,高纯生铁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而由于技术落后和优质铁矿资源有限等原因,我国高纯生
本研究以亚铬酸钙与碳为原料,采用碳热反应法制备纳米碳化铬粉末。利用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测试方法对亚铬酸钙和碳化铬的形成过程及产物的物相和
氮化铟(InN)是Ⅲ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最小的电子有效质量、最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饱和漂移速率等,这些优异性使InN广泛应用于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传感器,太赫兹发射和探测器件等。并且它的禁带宽度在0.7eV左右,这样较窄的禁带宽度使其与其它Ⅲ族氮化物形成合金,便能使发光波长从红外到深紫外范围变化。近几年,对如何生长高质量的InN薄膜的研究越来越多。最主要的工作便在于生长InN
相比传统合金,多主元高熵合金不仅由简单的相组成,而且还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良好抗磨性及耐腐蚀性等优异的性能,因此多主元高熵合金逐渐成为新型金属材料领域中备受关注的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开发利用,恢复重建,自然保护及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的研究就是植物生态学研究方面的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汉初的贾谊在总结秦亡前车之鉴和剖析当前社会政治主要矛盾后,审权度势,变化因时,以时势作为分析义利问题的出发点,分别从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