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国外历时100年才能达到的老龄化程度,社会发展过程总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超过了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就造成了养老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全部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需求的一种现状。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模式,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并且高龄老人主要集中在我国农村地区,高龄老人对养老保障资源的依赖性更大,此时城乡资源的不协调不利于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本文先对城乡养老保障的人、财、物资源与相关政策发展进行了梳理。首先,在八年间出台了许多养老相关的政策,政策出台的速度一直较为平稳,只有在2015年略微放缓;政策的内容由宏观调配向精细化和具体化转变;养老产业涉及的领域逐步增多。其次,国家对于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的重视程度已经提高,目前城乡对比来看面对最大的问题是农村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和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再次,国家一直在着力提高农村地区养老财政投入,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过大,尚未到达城乡一体化的水平。最后,农村地区的养老相关机构在数量上可以赶超城市地区,但是也存在着床位利用率低、质量不高、种类少等问题。总体来说农村的养老资源数量和质量与城市地区都存在着差距。本文收集整理了2010年到2017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的城乡养老保障资源的数据并计算了相关协调度水平。首先,我国养老保障资源的总体协调度水平在八年内一直处于上升水平,但是在2017年也仅达到了中度协调的水平而已。其次,城乡养老人力、经济、医疗保障资源的协调度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城乡养老机构保障资源的协调度先下降又趋于平缓状态,协调度虽然下降但却体现出我国养老机构保障资源从高数量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趋势。再次,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协调度增长模式:第一类地区吉林、黑龙江、宁夏、海南和贵州的协调度水平在八年内呈现出较快的增长状态,主要是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本地政府因地制宜的政策发挥了作用;第二类地区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这类地区的特点是经济发达并且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上等,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之下其协调度在八年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剩下大多数地区的协调度处于缓慢上升的状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在八年间出台多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以协调城乡发展,并且由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城乡养老保障资源的分配。最后,发现省域之间的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协调度呈现集聚状态,为了验证这种猜想,本文通过分析每个省份协调度的高低再经过空间莫兰检验的验证,发现不同省际之间的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协调度确实存在着空间相关性,意味着本地区的协调度会受到周边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可以据此作为调节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协调度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