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分权观研究

来源 :中国计量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p1986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适的分权观形成于“集权”思潮盛行的南宋时期,他对于分权的认识主要包括形而上的理论分析和形而下的制度设计。他认为国家处于弱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长期奉行的“集权”政策,集权理论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必须通过分权对其进行修正,才能改变国家积弊的现状。叶适用“建极”与“实德”两个方面阐述了分权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他认为“极”是政治的最理想状态,能够把一切统一于国家这个大整体,但又能保证各自的独立运行,要达到这种理想政治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完成,也就是“建极”。同时叶适认为能够主动进行分权是统治者内在的道德要求,统治者在执政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道服天下”,用道德来遏制自身的权力欲望,让国家的各个部门与地方可以相对独立的行使权力而不加以挟制,这种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即是“实德”。这两点构成了叶适对分权的理论认识,这也是其分权观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分权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达到完美政治的唯一途径。基于这种分析,叶适认为应该对现行的国家制度进行分权改革,主张通过这种分权的改革挽回日益衰弱的国家形势。叶适分析了权力过分集中给国家带来的种种弊病,从当时国家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通过推行至上而下的以分权为目的的改革来实现理想政治扭转不利时局的主张。他认为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在法度、军权、财政三个维度重构国家的权力分配体系,使原本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叶适在分权改革上的建议也完全符合其对分权理论的分析,充实和加强了叶适的分权观,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叶适分权观的主体。
其他文献
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主要考察的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他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不同的运用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语言并没有什么本质特性,有的只是它在生活实践中的使用
本文选择史前玉器作为研究个案,其意图在于不仅要在学术形态上走出哲学美学研究的观念范式,而且要从审美观念史的角度探讨中国早期审美意识的起源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写作思路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也在不断地频繁流动,这使得当代社会的家庭构成与传统社会有所不同,以血缘为基础的父子关系在家庭中的地位被逐渐削弱,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首要地
生态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伦理学家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展开对传统伦理观的批判,在反思人类施加于自然的各种主体性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