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社会、经济功能,我国湿地总面积约3484×10~4hm~2,居世界第四位,湿地类型齐全,生态系统具有高度多样性,是各种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我国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大于50%,湿地资源正经历退化、丧失的过程。为了进一步保护湿地资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湿地评价是关键,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湿地评价现状,创新性的从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角度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湿地实验区做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现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可持续度分值,按照分值高低划分为强可持续、偏强可持续、中等可持续、弱可持续、不可持续五个级别。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湿地作为实验区,分别是兴凯湖湿地(沼泽湿地)、东洞庭湖湿地(湖泊湿地)、盐城湿地(人工湿地)、慈溪杭州湾湿地(沿海湿地)和秭归三峡库区(河流湿地)。本文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数据、参考本底数据及结合遥感数据,做了以下工作:(1)基于PSR模型,从保障体系、湿地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湿地经济及开发利用五个方面入手,建成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德菲尔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为各项确定指标权重;(3)分定量与定性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4)建立模型,计算各实验区可持续度;(5)分析比较实验区间可持续度差异,阐述不同管理、保护和利用模式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价值等方面的差异,划分评价等级,分析差异形成原因;(6)针对各个实验区实际情况,分别提出解决途径,建立实现湿地资源高可持续利用的方案。本文一方面对单个实验区进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另一方面实验区之间,进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比分析,阐述不同管理、保护和利用模式下,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促进区域间湿地保护的交流和合作,加强湿地利用和管理的协调发展。并以此为依据,探索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化方案,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协调发展。并力图丰富和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方法,为全国湿地资源的评价、利用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