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我国的重要基础产业。但是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却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而我国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风险管控的有效工具之一,能够保障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政府政策支持,并给予财政补贴保费,进而提高农户投保意愿,保障农业稳定生产,促进农业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保障农村居民生产经营收入的同时,政策性农业保险也能够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影响。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问题,对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农村市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具体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具体影响机制。本文的分析发现,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政府财政对保费补贴,具有部分消费支出替代效应,替代农村居民部分保费支出,间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其次,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会进行财政补贴。这些补贴属于政府转移性支付,具有调节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效果。最后,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收入预期,降低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波动,进而稳定农村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本文采用我国31省份2005-2014年度实际面板数据,从总量和区域两个层面,并选取衡量农业保险的指标:该业务的保费收入、赔款支出以及业务经营盈余,分别讨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一是从总量,即全国层面来看,农业保险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其中,保费收入的弹性系数为0.07,表明保费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将增加0.07个百分点;赔款支出的弹性系数为0.02,赔款支出每增加1百分点,则农村居民消费会上升0.02个百分点,且从p值的显著性来看,1%水平下,保费收入和保险赔款支出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性影响;农业保险业务盈余与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影响并不显著;二是从区域层面来看,农业保险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影响较大,中部其次、西部较小。产生这种区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差异,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低,不愿意将较低的收入用于缴纳保费,从而农业保险保障程度低,获得赔款收入也不高,最终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根据本文的研究,为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转变农村居民传统消费观念;二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投入力度;三是设立专门性政府农业保险研究机构,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四是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