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导体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一类发光物质,当其直径小于其激子玻尔直径(一般小于10 nm)时,就会表现出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半导体量子点的这种特殊结构导致它具有量子尺寸效应、介电限域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并由此派生出半导体量子点独特的发光特性。这些特性使它们在生命科学、分析科学、材料科学、免疫医学、检验检疫等传统及新兴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相比,量子点具有宽激发、窄发射、发射峰较窄并且对称、发射波长可通过控制它的尺寸大小和组成来调节、荧光强度及稳定性是普通荧光染料的100倍左右、生物体系中几乎没有光漂白现象、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可以用作荧光探针对生物样品和细胞进行染色。近年来在纳米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使得纳米材料可以设计为高灵敏度的化学或生物传感器。纳米粒子与生物识别物质或结构相结合能够对某一特定的分析物产生响应,从而形成了纳米生物传感器。一维纳米材料(纳米棒、纳米带、纳米管以及纳米线)由于其在介观物理及纳米器件制造领域独特的应用潜力而逐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也因本身所具有的许多独特的光学性质而获得了快速发展。理论研究比较成熟的是CdSe纳米棒,与球形半导体纳米粒子相比,CdSe纳米棒的斯托克斯位移要大的多,并且在沿聚乙烯-丁烯整齐排列的长轴方向上出现极化发射现象,这对于半导体纳米棒用于生物材料标记时确定标记材料的取向很有帮助。CdSe/CdS/ZnS纳米棒作为探针用作荧光标记就要比半导体量子点亮的多。最近相继报道了很多一维半导体材料的合成,然而,合成一维纳米管却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因为空心结构的形成条件比较苛刻。众所周知,花菁是一类可以通过改变共轭链的长度来调节吸收和发射波长的荧光染料。花菁-5是其中一个斯托克斯位移较大且发射在近红外的成员。花菁-5在600 nm左右的吸收较强,可以与CdTe量子点的发射峰位置重叠,两者相结合可以组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FRET)。FRET因其对距离的敏感性,广泛地被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结构、性质、反应机理以及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酶性DNA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与蛋白质酶和酶性RNA作用相似的酶家族新成员,另外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可以增强酶性DNA的活性。利用这个性质,可以通过体外选择来筛选合适的DNA链检测金属离子。本文综述了半导体量子点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空心纳米结构的制备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酶性DNA作为检测金属离子探针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利用半导体纳米粒子在水油界面的自组装合成了油溶的一维CdTe纳米管和纳米线,克服了传统油相合成法的缺点。研究中分别考察了多个影响因素从而得到了最优合成条件;2、设计组装了以CdTe量子点(QDs)和花菁-5(Cy-5)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FRET )为基础的纳米生物传感器:QDs- DNAzyme-Cy.5,预期目标是实现生物体内铜离子的直接测定。在没有铜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花菁-5猝灭CdTe的荧光。一旦加入铜离子后,铜离子特异性打断DNA结合位点,DNA链不可逆断开,花菁-5远离CdTe使得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现象消失,CdTe的荧光恢复从而达到测定铜离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