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二维及三维阴式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妊娠和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建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模型。方法:前瞻性收集93例有一次或多次剖宫产史,此次妊娠孕囊位于宫腔下段,和剖宫产瘢痕关系密切的患者。采用二维及三维阴式超声评价孕囊种植位置、孕囊与剖宫产瘢痕关系、滋养血流来源部位,并测量瘢痕处残余肌层厚度。随访后续治疗结局,将病例分成瘢痕妊娠组与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组。瘢痕妊娠诊断的金标准为开腹或腹腔镜手术证实瘢痕组织内见绒毛;临床诊断标准为超声提示剖宫产瘢痕,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时,术中出血量大于100ml。不符合瘢痕妊娠诊断标准,则视为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包括两种类型:①孕囊植入子宫前壁下段邻近剖宫产瘢痕处;②孕囊植入子宫后壁下段。比较瘢痕妊娠和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两组间孕囊种植位置、孕囊与剖宫产瘢痕关系、滋养血流来源部位及瘢痕处残余肌层厚度是否存在差异,比较二维及三维相应诊断指标的一致性。计算各项超声指标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特征评价模型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剖宫产瘢痕妊娠66例,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27例。二维超声显示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中:15/66孕囊种植位置位于前壁下段,7/66位于后壁下段,44/66种植位置不易判定;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患者中,3/27孕囊种植位置位于前壁下段,5/27位于后壁下段,19/27不易判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超声显示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中,4/66孕囊邻近或横跨剖宫产瘢痕,62/66植入剖宫产瘢痕;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患者中,11/27孕囊邻近或横跨剖宫产瘢痕,16/27植入剖宫产瘢痕。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中,58/66滋养血流来源前壁下段,3/66来源后壁下段,5/66来源部位不易判定;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患者中,11/27滋养血流来源前壁下段,12/27来源后壁下段,4/27来源部位不易判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超声测量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瘢痕处残余肌层厚度约1.6±1.0mm,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患者瘢痕处残余肌层厚度约3.4±1.8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的超声指标依次为孕囊与瘢痕关系、滋养血流来源部位及残余肌层厚度。logistic回归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高于残余肌层厚度作为独立诊断指标的0.806。如果以预报概率P=0.680作为临界值,则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达86%,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74.1%,89.6%,76.9%,均高于各个独立诊断指标。孕囊与瘢痕关系、滋养血流来源部位的Kappa值分别为0.774、0.736,瘢痕处残余肌层厚度的ICC为0.997。二维及三维超声上述诊断指标的一致性较好。结论:联合应用孕囊与瘢痕关系、滋养血流来源部位及残余肌层厚度等超声指标有助于鉴别剖宫产瘢痕妊娠和宫腔下段非妊娠妊娠。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测剖宫产瘢痕妊娠大出血风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声像图特点,按手术中出血量将患者分成出血量大于等于400ml组和出血量小于400ml组,比较两组间血清β-HCG、病灶大小、病灶类型、残余肌层厚度、血流分级以及治疗方式是否存在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大出血患者的相关风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大出血风险的效能及最佳阈值。结果:出血量大于等于400ml组和出血量小于400ml组两组间病灶大小(49.0±15.9cm vs 25.9±16.7cm),病灶类型(内生型3/34、外生型11/34、包块型20/34 vs内生型25/85、外生型35/85、包块型25/85),残余肌层厚度(0.9±0.8cm vs 3.0±2.0cm)、血流分级(Ⅰ级0/34、Ⅱ级9/34、Ⅲ级25/34 vs Ⅰ级25/85、Ⅱ级37/85、Ⅲ级2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β-HCG(48423±76288 vs 23356±31003)、治疗方式(清宫12/34、手术22/34 vs 清宫48/85、手术3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病灶大小、病灶类型、血流分级及残余肌层厚度。以预测概率P=0.3作为阈值,预测术中发生大出血概率的准确率为90.7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3%、91.76%、81.08%、95.12%。结论: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准确地预测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术中大出血的风险,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瘢痕妊娠治疗同时行瘢痕修补术是否有助于改善瘢痕憩室。方法:前瞻性收集40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结束半年以上的患者,根据最初治疗时是否行瘢痕修补术分为开腹或腹腔镜组(n=19)和清宫组(n=21),均行超声宫腔造影,比较两组瘢痕及残余肌层情况,根据残余肌层厚度与相邻肌层厚度比将剖宫产瘢痕分为大瘢痕憩室(≤50%)、小瘢痕憩室(>50%)、完整瘢痕(瘢痕处肌层无明显变薄)。结果:开腹或腹腔镜组与清宫组的瘢痕憩室长度、宽度、深度、子宫残余肌层厚度、残余肌层比例、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开腹或腹腔镜组中,大瘢痕憩室8例,小瘢痕憩室和完整瘢痕11例;清宫组中,大瘢痕憩室6例,小瘢痕憩室和完整瘢痕15例,两组瘢痕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结论:瘢痕修补术并未明显改善瘢痕妊娠患者的瘢痕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