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每个国家都在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已成为全球性的潮流。我国自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观,力图建构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评价体系。当前,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的、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因此,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改革的研究将会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决策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中学历史学生评价改革研究的意义,界定了学生评价的相关概念和功能,对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要求进行了阐述,并借助20世纪以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以及美、英、日等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改革的经验和启示,同时,结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行过程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对学生评价的探索和个人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初步实践,进一步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的实施策略,对中学历史学生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以及改革学生历史学业成就评价和考试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其目的在于以最先进的理念引导我国学生评价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改革的研究,力求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能够对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观,真正形成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