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与心脏核磁检查获取的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一致性,为准确评估心肌室壁厚度、心脏形态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临床H CM猝死危险因素、超声心动图指标、心电图指标与心脏核磁共振LG E强化结果的关系,从而探索新的可预测LGE阳性的指标,为准确判断疾病预后及协助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5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核磁等一系列检查结果。分析HCM患者心电图特征;分析比较超声心动图和心脏核磁两种检查技术在室间隔厚度、心尖厚度、左心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一致性;其中36例行心脏增强核磁检查,根据心脏增强核磁LGE结果,分为LGE阳性组(23例)和LGE阴性组(13例),分析哪些临床危险因素、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指标与LGE阳性结果有关。结果:心电图结果显示:左心室高电压、左室肥大伴复极异常有17例(47.22%),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有4例(11.11%),ST压低伴或不伴T波异常的有33例(91.67%),房颤2例,房性早搏5例,异常Q波1例。分析14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发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征呈现心尖部导联(V3-V5)巨大、非对称性倒置T波(>1.0m V),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呈Rv4>Rv5>Rv6;超声心动图和心脏核磁结果显示:57例HCM患者中室间隔肥厚4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4例,左心室中腔肥厚1例,肥厚累及左右心室2例,两种检查技术对室间隔厚度(P=0.000)、心尖厚度(P=0.045)、左心房前后径(P=0.003)、左室射血分数(P=0.000)测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技术测量室间隔厚度、心尖厚度、左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上存在适度相关,(r=0.548,p=0.000,P<0.01)、(r=0.511,p=0.031,P<0.05)、(r=0.626,p=0.000,P<0.01)、(r=0.396,p=0.002,P<0.05);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技术在测量左房前后径这一指标上一致性较好(ICC=0.783,P<0.01),室间隔厚度测量上一致性一般(ICC=0.517,P<0.01),左室射血分数测量上一致性差(ICC=0.213,P<0.05),心尖厚度测量上一致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C=0.293,p=0.055)。独立样本T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猝死危险因素中,MWT≥30 mm在LGE阳性组发生的比例较高,与LGE阴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晕厥、SCD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中,LGE阳性组MWT测值较LGE阴性组明显增大(P=0.019),余超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指标中,LGE阳性组TWI发生的比例较高,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余心电图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具有特征性表现。2.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心脏核磁检查肥厚型心肌病在室间隔厚度、心尖厚度、左心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测量上有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技术测量指标之间存在适度正相关,组内相关系数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技术在测量左心房前后径上一致性较好,室间隔厚度测量上一致性一般。不同影像学技术各具优劣,在临床上各自发挥着独特诊断价值,鼓励联合使用多模态影像技术为精确诊断和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提供循证学依据。3.超声心动图中MWT指标在LGE阳性组中测值更大,心电图中TWI指标在LGE阳性组发生率更高,猝死危险因素中,MWT≥30mm在LGE阳性组发生的比例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