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历史探源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k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6年,有学者提出世界进入到“逆全球化”的进程中,但是“全球化”这个概念本来就一直受到学者们的质疑,有学者(VincentMosco,Pierre Bourdieu)认为这个概念遮蔽了全球空间中存在的不平等。对于“全球化”概念的理解需要溯源到60年代的“帝国主义范式”之中。所以本文将对20世纪60年提出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进行历史溯源,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下,力图将“文化帝国主义”置于历史语境下去分析,对这个概念进行爬梳。本文首先探讨了“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将其放在“后殖民语境”和“世界理论体系”中进行考察,二战后美苏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军事援助,以及文化的单向输入,从而对这些国家进行“后殖民统治”。所以本文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概念出现的原因是在“后殖民”社会历史背景下对“现代性”的批判。“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赫伯特·席勒所建立的体系是整个争论的核心,所以本文将以“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奠基人和代表学者:赫伯特·席勒为节点,通过考察其生平、思想、及其参与建立世界传播新秩序的实践,去把握其对“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阐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传播学开始转向“积极受众论”以及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的转向,以约翰·汤林森、詹姆斯·罗尔为代表的学者对“文化帝国主义”概念提出了质疑,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新世界格局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全球化”这样的温和的词语。席勒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对“文化帝国主义”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约翰·汤林森循着福柯话语理论,认为我们如果要想把握“文化帝国主义”概念,需要对“文化”和“帝国主义”两个概念进行考察,所以笔者将其分为“文化”与“帝国主义”两个概念进行话语分析,“帝国主义”指涉着“不平等”和“霸权”,所以我们不能使用“全球化”这样的词语来表述全球的不平等传播现象。另外通过对“文化”概念的梳理,笔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化”的物质性和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对“媒介的技术形态”的考察,据此笔者认为该概念未来可以从德布雷的“媒介学”中吸取力量,“媒介学”对文化的物质、技术载体的关注,是“文化帝国主义”这个理论体系需要重新考虑的一个方向。同时汤林森等学者提出的“文化帝国主义”概念忽视了对个体考察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该概念更严重的是忽视了对民族国家特殊社会现实的考察。对权力的关注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宏观,正如福柯所认为的那样:权力存在于任何地方,所以笔者认为,要在民族国家的田野中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权力。
其他文献
随着平衡计分卡被广泛推广,管理有效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中国企业中的失败案例占全部使用企业的比重超过70%,出现明显的水土不服问题。本文以工厂为具体研究对象,借助平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以社会学中的现象学理论为研究框架,对我国大学体育功能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大学体育教育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获取类型化
类型学作为建筑学的重要方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好几个阶段,迪朗作为建筑类型学的奠基人之一,对整个类型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迪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
应用加气混凝土制品构成的围护结构属于轻型围护结构,本文主要讨论了加气混凝土围护结构的保温与隔热性能。
随着我国出版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出版产业经济研究的深入,出版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近年来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之SCP分析范式,从出版产业结构研究、市场
党中央决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也是基层党组织必须抓紧抓实的一项政治任务。在开展学习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工作实际,发挥“四个作用”,切
报纸
<正>数列是一类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特殊函数,可见,任何数列问题都蕴含着函数的本质及意义,具有函数的一些固有特征。另外,数列与函数的综合也是当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影响,这要求电力企业管理必须以可靠稳定为前提,而经济全球化和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使得电力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困
由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对该学科兴趣不浓。教师要潜心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该科成绩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帝国主义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从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出发,针对文化帝国主义提出的不同论点作出比较分析,结合现实情境分析当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