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中学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一体化设计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53602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山地,随着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山地中学校园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缺乏整体的设计思维,我国目前的山地中学校园建设往往面临着山地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建筑形态较为单一、建筑布局模式化、未充分挖掘山地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山地中学建筑与自然环境一体化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并对当前山地中学校园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一体化”设计的思路来进行山地中学校园建筑设计。一体化涉及到的方面较多,由于论文篇幅有限,本论文不拟过多论及社会、文化、气候等因素,而是重点研究建筑和山地地形地貌方面的一体化设计及相关的人工环境营造。山地中学建筑和自然环境一体化就是建筑和自然环境在形体、空间、场所、功能、交通等诸多方面相互适应,有机融合。“一体化”设计要求在建筑设计中,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地形,使两者有机结合,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其次,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营造尽可能集约便捷的内部空间和多样舒适的外部空间来满足中学生校园行为的需要;最后,还要通过场所的营造,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建设“以人为本”的山地中学校园环境。本文针对当前山地中学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山地中学建筑与自然环境一体化设计”的研究主题,旨在倡导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校园建筑顺应山地自然,为学生创造出宜人的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场所,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山地中学校园提供物质基础。论文首先通过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建构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此总结出山地中学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即集约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可达性原则以及生态可持续性原则,并从校园整体建筑与自然环境一体化以及综合功能建筑与自然环境一体化两个个方面分别提出一体化设计的策略。最后,通过万州第二中学的一体化设计实践,验证本文提出的一体化设计原则及策略,为以后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以高铁站为核心的高铁站区成为各地竞相开发建设的处女地。然而,由于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起步较晚,关于高铁站区开发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
常言道:“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城镇化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市利用自身对乡村的辐射,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达到
近二十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藏族城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正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慢慢失去着独具的民族地域特征,城镇风貌特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本文正是
本文研究对象为厦门百年老码头——和平码头,它建成于1935年。论文通过梳理这个历经百年时局动荡、见证多次重大事件的老码头的历史脉络,分析了其历经多次改造的建筑本体、周边
广播电视中心建筑是一类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能的建筑类型。广播及电视节目的采集录制、后期的剪辑制作以及节目的正常播出等等,都需要相对专业的空间工艺设计。相应地,广电机器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时期会影响人的一生。儿童的成长离不开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目前,我国儿童阅读环境与国际儿童阅读环境仍有较大差距。所以,帮助儿
本文以我国近30年城镇化进程为大背景,通过分析绵阳市安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关系,研究以产业规划为导向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然性,为我国城镇健康、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学位
本文从景观学视角出发,借鉴国内外旅游学、文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分类归纳、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城市公园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
博物馆是建筑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是文化与社会交汇在一起而形成的智慧结晶。中国博物馆事业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有了长足发展。目前为止,全国已兴建了2000多座博物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