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史修志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需要,也是文化精神的自觉,所谓修史励志。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学校出现了编史修志的热潮,校史研究与撰写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性进展。大学人期望着校史能够存史、资政、教化。在当前日益加深的大学国际交流中校史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史能够让国外大学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大学,了解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历史留给大学的影响,从而了解中国大学现今的制度与文化,加深对中国大学文化的认可,以促进中外大学的深入交流。传播中国大学校史的重要手段是翻译,而其核心是对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因为校史文本不仅是史志文本,它在以志叙史的同时,要彰显的是大学文化精神,人物品格魅力,必定要涉及文化深层内涵。也就给翻译过程带来了文化异同的障碍。本文探讨校史文本的对外翻译,主张以文化间性思维,正视文化异同,在双方文化冲突中以共在协调的间性策略,既向外推出中国大学文化,又向国外大学文化靠近,达到一种对话的境地,从而使译本能够促进双方深入了解,并求得认可,以达到融合,最终促进教育的深入合作,相互提高,共同进步。本文首先论述了间性思维、文化间性思维的哲学理据,以及文化间性发展到翻译领域带来的文化间性翻译思维。继而,本文论证了文化间性翻译思维关照下的翻译伦理及对外翻译策略,及其对中国大学校史英译的启示。在探讨校史具体翻译策略之前,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校史个案文本,对其叙事方法、体例框架做了对照评析,映照出了双方在叙事和文化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并尝试提出共在协调间性翻译策略。本文依据共在协调间性翻译策略,以西北工业大学校史文本为案例,翻译了部分章节,并对翻译做了评析。翻译过程中本文在体例框架、叙事方式以及语言层面上均做了协调调整,既保留了中国大学校史的书写特点,又靠近了美国大学校史的书写特点。本文认为,应用共在协调间性翻译策略,以达到对话的境地,是文化差异融合的积极手段。本文在教育学和翻译学之间做了跨学科探讨,不仅探讨了对外翻译策略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校史对外传播的问题。希冀本文视角对校史的研究会促进校史文化意义的丰富,最终促进中国教育繁荣,以及国际教育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