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镇财政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财政是我国五级财政体制中基层的财政单位。乡镇财政的设置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设置这个基层的财政单位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乡镇财政担负着组织农民、管理农民、引导和带动农民搞好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其建设水平和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提供农村所需要的基本公共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乡镇财政特别是民族地区乡镇财政一直处于常年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特别是在经历了分税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遇到了诸多困境,所承担的事务繁多、自身财力跟不上、收支的巨大差额常年存在等一系列的问题。民族地区乡镇由于地处偏远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的程度依然很底,这也势必影响到乡镇财政的一个重要功能——提供给当地居民基本的社会公共品。民族地区乡镇财政困难也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民族地区乡镇财政的困难在哪,如何表现?怎样摆脱财政困难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也是按这个思路展开。本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第一章导论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评述了国际上对于财政理论及财政政策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内相关学者对于我国财政的研究论文。第二章民族地区乡镇财政的作用,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由于在民族地区农业人口以及农业在当地GDP所占的比重较大,乡镇是民族地区居民经济生活的中心,乡镇财政由于历史、现实和规模经济的原因,民族地区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仍然比东部低。作为资源积累和资源再分配职能的履行者——民族乡镇财政在民族乡镇发展中就起到了很关键性的作用。本章总结了民族地区乡镇财政的一些作用,如提供基本公共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组当地居民脱贫、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团结。第三章民族地区乡镇财政困难的表现和成因,本章通过乡镇财政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得出乡镇财政之所以困难原因为:分税制改革使乡镇一级财政的事权和财权不统一;分税制改革后省以下各级财政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分税制轨道;政府层级太多,信息传递失真;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难以保证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民族地区乡镇及所辖农村的贫困人口比重较大。第四章建议和措施,本章分六个部分阐述了针对民族地区乡镇遇到的财政困难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分别为:加快分税制的改革步伐;降低政府层级;推进乡镇公共物品供给的体制创新;加快民族地区乡镇金融秩序的建立;“乡财县管”财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个案调查以及统计数据的分析对比等方法,对我国民族地区困难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和制度进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当前民族地区乡镇财政所表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当前民族地区乡镇的财权和事权为什么不对称,在分析困难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设计可行的方案,帮助民族地区乡镇走出财政困难。
其他文献
中国民族声乐经几代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及音乐家们不懈的努力,走到今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吸取了中国戏曲、说唱、民歌等演唱精髓,依靠中国语言四声韵律和声音审美情趣
目的:评价内固定和关节置换在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应用Cochrance协作网Meta分析方法对内固定和关节置换在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
<正> 曲高和寡的典故出自战国时的宋玉,他在《对楚王问》中说:一个歌手在楚国首都唱歌,从《下里巴人》唱到《阳春白雪》,乃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于是能跟得上他的人(“属
期刊
<正>在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物流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专升本"渠
基础设施是关系到生产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基础性问题,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有的理论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必须以立法为前提和开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就,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创立了堪称良好的必要前提和开端。尽管立法工作还
本论文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给”字句结构,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并描述了各类“给”字句的生成。文章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由朱德熙(1979)提出的各类
<正> 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统治阶级,于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进占辽沈地区以后,所推行的“计丁授田”与“分丁编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政策?这些政策又是怎样地
期刊
<正> 谚语本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炼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其简炼通俗的特征决定其流、传的广泛性和长久性,其流传的广泛性和长久性又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证明:谚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