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广西壮族农村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人口学特征、特定的风俗习惯、生活行为等因素对壮族人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更好地维护壮族人民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础,对促进广西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亦对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的方法,使用自编一般状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广西武鸣县、来宾市兴宾区、都安县和马山县农村壮族人口1000人及来宾市兴宾区和马山县农村汉族人口250人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使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根据资料类型选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果】1、SCL-90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72和0.930,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715~0.904和0.643~0.930,各项目与其所属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其它因子的相关系数。SSRS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716和0.589,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471~0.716和在0.285~0.824,各项目与其所属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其它因子的相关系数。2、广西农村壮族人群心理症状阳性率为43.6%,广西农村壮族人群SCL-90因子得分与1986年全国常模比较,除敌对、偏执因子外其余7个因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人际敏感因子小于全国常模,其余6个因子大于全国常模。与全国2006年三省区(河北、浙江、广西)数据相比较,广西农村壮族各因子均大于2006年三省区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兴宾区壮族与汉族比较,SCL-90总分、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因子等5个因子得分及总症状阳性率、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阳性率均为壮族高于汉族(P<0.05)。马山县壮族与汉族比较,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抑郁、恐怖因子得分及SCL-90总症状阳性率、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均为汉族大于壮族(P<0.05)4.广西农村壮族人群心理状况受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居住区域的影响,各个人群各有特征。5、SSRS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均与SCL-90因子得分成负相关(P<0.01),支持利用度与SCL-90因子得分没有相关性(P>0.05)。6、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患慢性病、入睡时间、参与赌博、对生活的满意度、主观支持等8个因素可以影响心理症状阳性的发生,除主观支持OR值为0.632外,其余因素OR值均大于1。【结论】1、SCL-90及SSRS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农村壮族人群调查。2、广西农村壮族人群心理各因子均在正常范围,但有其特点,与常模比较总体上因子分较高,但人际敏感因子得分较低。壮族人群心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因素及性别、年龄、职业等人口学因素的影响。3、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支持的影响,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好。4、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患慢性病、入睡时间、参与赌博等6个因素是心理症状阳性的危险因素,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支持是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