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对自身健康、娱乐重视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广场舞以其锻炼负荷适中、硬件设施要求较低、群众基础广泛等特点而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健身的重要方式,不仅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被群众认可为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之一[1],而且国家体育总局在2016年5月5日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广场舞便成为该规划重要内容;但与此同时,引导扶持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多层次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旧突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影响苗族地区的广场舞发展的因素及风格特色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开展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在推动全民健身、促进广场舞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少数民族广场舞与苗族舞蹈风格的融入、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其它少数民族区域广场舞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黔东南州苗族地区的广场舞风格鲜明,透着独特的文化感与美感;其风格鲜明体现在:质朴、粗犷奔放,洒脱、豪放不羁且富含气质美。本研究对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雷山县、台江县的“5+1”个社区及10个代表乡镇及当地的广场舞专家、苗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并拍摄大量的广场舞、苗族广场舞舞蹈视频用作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苗族地区的广场舞开展由于受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影响开展呈现出“中心繁荣,四周荒凉”的现象:(1)宣传力度薄弱,政府重视不够。场地设施不能满足锻炼者,参加比赛的机会少,锻炼内容呈现分层化,平时跳广场舞,节庆中跳苗族舞蹈。(2)专业社会指导员严重缺乏。很多参与者跟随前面的领舞者进行广场舞动作模仿,领舞者一般不进行纠错,时间久了,动作成形了,但是参与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对是错。(3)参与广场舞锻炼人群年龄特殊化。集中在45-65岁最多,参与人群大多数是退休老人,具有参与次数多,训练时间长的特点;苗族地区广场舞参与者男女比例相差不大。(4)广场舞在苗族地区开展受到当地经济文化影响,彰显出独特的风格。广场舞内容选择和全国统一套路区别不大,但是在队形、组织形式、音乐选择、健身内容的选择、使用道具、使用场地、服装、动作结构上都与当地的苗族舞蹈文化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也存在很多问题,使广场舞的开展受到影响。(5)外来文化介入的影响。旅游开发使得当地很多在节日中出现的舞蹈文化被频频搬上表演舞台,渐渐失去民族原来的特色。因此要合理运用好健康中国背景下广场舞发展的大好前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庇护;利用苗族舞蹈文化资源,大胆创新、凸显苗族地区舞蹈元素在广场舞中的个性,突出娱乐健身功能,同时促进苗族地区社会体育进一步的发展。(6)人们对科学健身的认识不足。缺乏运动后放松是当今广场舞锻炼者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从训练学、科学健身的角度来说,锻炼完不放松容易乳酸堆积,肌肉酸痛,长期这样会使一部分想保持身材的锻炼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本人根据分析实际调查的结果总结,为了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广场舞更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各部门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重视程度。(2)完善管理机制,加大经费投入。(3)凸显民族元素,大胆改革创新。(4)整合舞蹈文化资源,突出娱乐健身功能。(5)加大普及力度,倡导科学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