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工艺静电保护电路与器件的特性研究和优化设计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ong6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特别是CMOS工艺的特征尺寸不断减小以及各种新型工艺步骤的引入,半导体器件和电路对电过应力的天然承受能力在持续下降。而人们对于集成电路更高性能的追求,又使得静电放电(ESD)保护的设计更加困难。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微米和纳米CMOS技术条件下,电路级和器件级的ESD保护的设计问题。从ESD测试、失效分析、ESD器件研究和电路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论文对ESD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包括产生机理、测试模型、测试方法、失效分析、常用防护手段等方面。  2.对ESD防护器件进行研究和改进设计。首先阐述了选用ESD防护器件的基本条件,对几种常用的ESD防护器件进行说明和对比,分析其优缺点和存在问题。然后以当前的研究热点SCR器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SCR的主要问题,即开启电压、维持电压和寄生参数。最后,通过仿真对SCR器件进行了优化讨论。  3.设计ESD电源箝位电路。ESD电源箝位电路是ESD防护中的必要一环,本文首先介绍了RC触发型箝位电路,分析了RC网络基本工作原理,推导了RC网络的时间常数选取原则。对0.18μm工艺,提出一种双下拉路径结构,以减小传统电路中RC网络的版图面积;在90nm工艺下MOSFET栅极漏电问题变得十分显著并且带来很大的静态漏电,在讨论过该问题后,本文提出两款低漏电的箝位电路设计,一款采用改进型RC网络,一款利用MOSFET栅极漏电触发SCR,均达到了减小漏电的目的。最后研究了电压触发的箝位电路,由于其触发效率较低,一般采用反馈来提高触发效率,但是这又存在闩锁问题,本文把RC触发和电压触发结合起来,避免了闩锁问题,又由于此RC网络经过改进,所带来的版图面积增加很小。  4.高压容限ESD箝位电路在大规模SoC中使用很频繁,由于既要保证相当的泄放能力,又要保证防护电路能承受高压应力,使得它的设计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高压容限全芯片ESD保护策略,指出已有两种形式的优缺点并加以改进。然后回顾了近年来的多种高压容限ESD电路,在这些已有技术的基础上,针对0.18μm工艺对已有技术进行优化设计,在90nm工艺下则提出两款新型电路,其中第一款RC触发型是由利用栅极漏电触发的电源箝位电路发展而来,第二款RC触发型则不需要Deep N-well工艺步骤。  综上所述,本文以普通的CMOS工艺为基础,在微米级和纳米级尺度下研究了ESD防护器件SCR、电源箝位电路和高压容限箝位电路,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并从器件和电路结构上提出一些改进设计,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相关ESD设计提供了指导。
其他文献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来源于早期的胚胎囊胚内细胞团,具有高度的发育潜能,可以分化成除滋养层来源的细胞以外的所有三胚层细胞。胚胎干细胞自发现以来,由于在再生医
本文研究了非硅微尺度材料的力学特性。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n-mechanical system),简称MEMS,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明确形成。它利用集成电路工业的技术和
2016年4月,第27届中国国际玻璃工业技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展会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观众,参展单位广泛,展出内容涵盖玻璃生产的各个领域
锌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antiviralprotein,ZAP)是一个受Ⅰ型干扰素诱导上调的含有四个CCCH锌指结构的宿主限制性因子。ZAP可以特异性地抑制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埃
本文对地表及植被高分辨率雷达图像模拟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⑴运用小面元方法和基尔霍夫近似方法计算随机粗糙面的后向散射系数,模拟雷达回波,生成粗糙面的雷达图像。
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其塑造的儿童形象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与农民、知识分子的形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具有儿童的固有天
2013年,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云南省作为中国向南亚辐射的窗口,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一带一路”框架指导下,发展好云南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关系,对于双方在新形势下实现
雷竹(Phyllostachys proecox)是出笋早、产量高、笋味鲜美的优良散生笋用竹种,在我国长江以南部分省区有规模化栽培。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应用雷竹林有机材料林地覆盖竹
学位
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 Complex)是RNA聚合酶II介导的转录装置中的一个重要组分,是介于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II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它在真核生物转录调控中的激活和抑制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