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研究是农村环境保护研究的新领域。随着点源污染控制能力的提高,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严重性逐渐显现出来。在中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农田、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是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大大超过来自城市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和工业的点源污染。由于受土壤、地形、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农业非点源污染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平衡性,污染负荷空间差异性非常显著。因此,在制定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规划时,并非一定要在整个区域实施全面治理,如果首先识别出区域内的污染高负荷区,并优先加强管理,则可以大大降低污染控制工作的难度,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治理目标。基于此,本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定量评价,进行污染控制区划研究,根据区划结果对农业非点源污染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类控制,可以提高污染治理的成效,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农村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与区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开展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的重要性及其目前的研究概况,明确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的概念。提出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体系,并对定量核算江苏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所需的参数值取值进行了实地调查、模型模拟和文献综述研究,最后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研究表明:(1)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是指根据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核算出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及进行农业非点源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明确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类型和污染控制方向,将区域划分成不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的过程。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是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一项基础工作。(2)在明确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研究任务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的方法体系。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排放状况的清单分析;②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③农业非点源污染类型划分;④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分区及其概述。该区划方法体系通过清单分析定量化核算基本单元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物COD、TN、TP)排放量及区域分异规律,并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和污染类型的划分,然后根据敏感性评价进行污染控制一级区划,根据污染类型进行污染控制二级区划,经过综合分析和调整最终得到区划结果。方法实现了以定量分析为主,辅助定性分析,实现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区划途径的结合。(3)在农用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体系之中,定量核算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是开展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的关键,而要定量核算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关键是确定各污染源的产污系数和排污系数。通过对江苏省农业非点源污染源的实地调查、模型模拟和文献收集等手段,获取了定量核算江苏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所需要的所有参数值。(4)本文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实现了区划方法的成功应用。①农业非点源污染物(COD、TN、TP)的定量化核算表明,江苏省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是由农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从主要污染物角度来看,COD、TN、TP等标排放量占总等标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6.81%、56.50%、36.69%,可见江苏省农业非点源主要污染物为TN和TP。②江苏省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级别分为三级,其中浦口区等33个县(市、区)为农业非点源污染轻度敏感区域,六合区等25个县(市、区)为农业非点源污染中度敏感区域,高淳县、海安县、海门市、如东县、通州市、兴化市6县(市)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高度敏感区域。③江苏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类型可以分为化肥与水产养殖污染型(Ⅰ)、水产养殖污染型(Ⅱ)、化肥污染型(Ⅲ)、化肥与畜禽养殖污染型(Ⅳ)、复合污染型(Ⅴ)5种。④根据江苏省农业非点源污染敏感性分析和污染类型的划分结果,按照分区原则和分区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将江苏省共划分为3个一级区(污染敏感性)、13个二级区(污染类型、污染控制方向)。从而,根据一级区划结果可以实现江苏省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分级管理,二级区划结果可以实现江苏省农业非点源污染分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