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甘肃省持续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着力解决突出大气污染问题,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有效促进了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好转,以省会兰州为代表的部分地区,探索总结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广受国内外好评和推崇。另一方面,随着工作不断拓展和纵深推进,前期既有的短板与不足也逐步凸显,同时,在整体突破“合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到“良”、到“优”的转变,势必面临更大的挑战。面对新领域、新要求和新问题,亟需系统总结经验、修正路径并优化措施,确保政策衔接、延续和持续发力。本文借助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分析研究》专项工作平台,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着眼于三者变化趋势的动态关系,着重探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主要空气污染物的重点影响因素。采用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方法,依托省统计局、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的多年数据,从环境压力、人口规模、富裕程度、技术水平四个方面,选取年末常住人口数、人口增长率、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民用汽车总量、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和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用水量9项影响因素指标,分别构建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研究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科技进步对全面改善大气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在继续巩固提升的基础上,尤其强化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治理相关技术研发工作。(2)生活源、工业源对二氧化硫污染产生较大影响;能源利用、机动车对二氧化氮产生较大影响;生活源、能源消耗对可吸入颗粒物产生较大影响。生活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防控的重点,应进一步开展源解析工作,明确污染来源、成因、分布影响机理,完善措施并分类分级实施。(3)柴油、汽油、煤炭等能源消耗是二氧化氮浓度主要影响因素,原油消耗是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主要影响因素,对空气质量措施重要影响的能源消耗重点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同时,全省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核心,清洁能源尤其可再生能源比例极小,应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本文研究结论与甘肃省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相关工作建议,对调整大气污染防治思路和优化大气环境管控措施,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同时,大气环境影响因素繁多、影响机理复杂,由于数据获取途径的限制,本文选取的大气环境影响因素指标虽尽量考虑代表性,但就大气环境保护整体而言,仍明显不足,只能在有限范围和一定程度探讨大气环境的影响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