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腾飞。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止2013年,中国GDP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了9.83%,在全世界二百零六个国家及地区中处于第2名。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增长、财政增收、扩大就业作出了较大贡献。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居民住宅、工厂厂房等工程建设力度将进一步继续增强。不难看出,建筑业未来还有很广阔的发展潜力。但是,我国建筑业在飞快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问题:从企业经营方面来看,存在管理不规范、出借资质、挂靠单位等问题;从从业人员方面来讲,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不持证上岗及违规操作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从工程实施方面来看,也存在违规承包发包、安全生产不达标、工程质量存在隐患等诸多问题。在众多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尤为突出,也比较值得关注,那就是工程项目招投标环节的串通投标问题。串标行为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原则,对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害,同时也纵容了腐败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或者是投标人为了拉拢招标人形成利益同盟,向招标人及代理机构行贿,给参与串标的其他投标者、评标专家、出借资质的企业“好处费”等等;或者是招标人利用手中的职权主动寻租,向投标人索取贿赂以作为保证中标的筹码等等。导致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等各种“潜规则”在工程招投标中大行其道,使得招投标程序成为了走过场,也成为社会腐败的一个重要源头。串标行为不但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造成诚信守法企业受害,违法投机企业获利的“劣币驱逐良币”局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腐败造成了额外成本,导致工程施工当中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拖欠民工工资等,为后续的工程项目质量安全和社会稳定留下严重隐患。这几年来,各类问题工程如瘦身钢筋、墙壁断裂、地板渗水等屡屡在报纸上被报道,往往就与工程招投标环节有着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而更深层次的,就是源于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为进一步对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串标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笔者在总结既有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以海南省近年发生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建筑工程串标案件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更大的视野框架下,对串标所涉及的市场主体、监管部门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提出防治串标问题的可行性意见。开头部分笔者重点是介绍研究的有关背景、意义和研究的主体内容、方法;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建筑工程串标行为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第三部分主要结合海南省近年查处的建筑工程串标案件,论述海南省建筑工程领域串标的现状;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发达地区政府部门治理串标问题的经验做法;第五部分笔者在综合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尝试提出一些治理串标问题的对策措施,得出研究结论,并对相关问题做一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