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大众语运动”研究——以《社会月报》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haoguoh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史上对于“大众语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一种认为它是失败的,因其讨论时期理论的混乱、思想的激进和创作的粗浅和匮乏;另外一种观点从打击文言复古、推进语言通俗化的层面承认这个运动的积极意义,肯定大众语运动在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建设方面的贡献。1934年的这场语言革新运动同清末切音字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概念更宽泛的国语运动一样在中国语言由文言走向白话、由垄断走向通俗上起到重要作用,因其发生时间较短、论战内容混杂、重理论而轻实践等弊端,学术界对其研究的深度和成果与白话文运动不可相提并论。本文立足于运动发生期一个连接新文艺作家和普通民众的期刊《社会月报》,通过其刊登的“大众语特辑”中文人的讨论和其他各类文章语言内容的呈现以及该刊风格转变来窥探大众语运动的始末和各派观点梳理,探寻从近代向现代过渡过程中知识分子在语言运动中反应出的主体意识的衰落,由精英走向大众的过程。  第一部分《社会月报》杂志概观。《社会月报》并不是新文艺的主战场历来很少受到学界关注,笔者梳理了该刊物上发表的各类文章和栏目设计,介绍主编陈灵犀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日报》、《社会周报》在当时上海文坛报业以及民众中影响,通过展现和分析这份杂志的主要面貌探讨它对于大众语运动的参与和影响。  第二部分论战中的“大众语”。大众语运动讨论时期的论争就较为驳杂,现在的研究也大多数浮于浅表,对其发生期的言论和观点多一带而过。本章节从“大众语”概念释义入手,依托《社会月报》、《申报》、《太白》、《大众语文论战》等重要史料,详细论述其运动目的和意义,并结合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场域分析其发生的历史渊源和其他语言运动与其关系。  第三部分《社会月报》的大众语研究。作为一个通俗化,以普通民众为广大读者的刊物积极参与新文艺讨论,它之刊发大众语文章的立场和态度值得关注。本节梳理大众语讨论时期的各派观点,从文字形式、创作主体、语言性质、实践方法四个方面条理清晰的展现出大众语讨论的风貌,打破其表面的乱象深入发掘《社会月报》在大众语讨论中的积极意义,在创作主体和语言性质这方面深入探讨作为历次语言变革主导的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和意识形态的变革中由精英阶层走向大众的历程。
其他文献
《三国志》和《裴注》是颇具中古汉语语言特点的重要文献,而存在句是汉语语法体系中使用广泛、但历时研究相对薄弱的一种句类。本文试图运用穷尽描写结合共时、历时比较的研究
现代性是体现客观历史巨变的一种情境,它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也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有个人色彩的领域.现代性不仅是社会文化的转变,更是人的身体、欲
作为当代首份纯文学选刊的《小说月报》创刊于1980年1月,迄今已走过35个春秋,它见证了新时期的文学繁荣,也经历过市场经济冲击时的期刊困境。在文学期刊历经了高峰低谷时它始终
王小波无疑是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作家。究其根源,我们发现,他的成就和他卓越的现代性思想不可分离。他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与旧时代根本不同的时代,意识到自己是一种具有
缓解腹胀——  艾灸穴位  秋季,很多人会出现腹胀现象,多是由于脾气较虚所致,可以按摩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处)、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也可以艾灸这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每日1次,以7~11点施灸效果最佳。同时可采取摩腹的方法,在睡前或醒后进行,每次20~3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摩腹时手部力度不可太轻,要使力量能够渗透到肌肉中,这样才有效果。  脾虚泄泻—
成长是一种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少年儿童必须经过不断成长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化过程,逐步走向自我实现的未来人生。少年小说伴随着新时期人们对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成长的关注出现,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