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其特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神经症状及肝脏损伤。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TP7B基因,编码一种P型ATP酶并参与肝脏的铜代谢。目前ATP7B基因已经有超过800种致病突变被报道,分布于整个基因全长。因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因型十分复杂,不同人群及地区的基因突变热点均存在差异。本研究纳入了 118个以浙江地区为主的肝豆状核变性家系,包含123名经过基因确诊的患者,其中以神经症状起病的患者59例(48.0%),肝病症状起病的患者15例(12.2%),骨关节症状起病患者6例(4.9%),精神症状起病患者4例(3.3%)及无症状患者39例(31.7%)。我们在118个先证者中检测到64种ATP7B基因突变,前三位频率最高的突变分别是p.R778L(34.15%),p.P992L(15.45%)及 p.A874V(3.66%)。随后,我们比较了不同起病类型和不同基因型患者间临床指标的差异,包括起病年龄、神经症状出现年龄、血清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血常规、肝肾功能常规、血脂常规、骨代谢指标及电解质。我们发现含有p.R778L纯合突变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较低,而含有p.V1106I突变的患者起病年龄及神经症状出现的年龄较晚,其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亦较高,高度提示其和晚发的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相关。除此之外,我们总结和分析了过去十年来接诊的13名以骨关节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特殊类型的肝豆状核变性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