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o-激酶在醛固酮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v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多关于醛固酮导致肾脏纤维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提示:醛固酮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直接参与肾脏损害。目前认为醛固酮肾损伤是多种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醛固酮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先转变成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yof),再转变成为成纤维细胞,是促进肾间质纤维化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在醛固酮作用下,小鼠出现大量蛋白尿及肾脏纤维化的同时伴有Rho激酶活性增强,应用Rho激酶抑制剂抑制Rho激酶活性,在不影响血压的情况下,减轻了醛固酮诱导的肾损伤,说明其有不依赖于降低血压的肾脏保护作用。有研究发现RhoA和它的下游效应因子Rho激酶参与体外高糖刺激诱导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EMT中的部分过程,进而促进α-SMA启动子的激活。然而在体外醛固酮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过程中,Rho激酶是否介导了这一过程,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本次实验利用体外醛固酮刺激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给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干预,观察Rho激酶是否介导了醛固酮诱导体外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发生EMT这一过程。  方法  美国ATCC细胞库,HK2细胞系为实验对象。  将人HK2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醛固酮组,醛固酮+螺内酯组,醛固酮+Y-27632组。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纤维化标志蛋白α-SMA,Rho激酶下游底物活性标志蛋白MYPT-1表达。  结果  1、细胞形态学改变:  对照组:HK2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铺路石样形态。  醛固酮组:失去圆形及铺路石样形态,变成了形状杂乱的长梭形的成纤维形态。  醛固酮+螺内酯组及醛固酮+Y-27632组:HK2细胞形态介于对照组与醛固酮组两者之间。  2、WesternBlot条带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醛固酮组HK2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明显减少,纤维化标志蛋白α-SMA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E-cadherin和α-SMA的表达变化对醛固酮刺激呈浓度及时间依赖,螺内酯和Y-27632可分别减轻这一过程。同时发现,醛固酮组Rho激酶下游标记物MYPT-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螺内酯或Y-27632预孵后的HK2细胞再给予同样醛固酮刺激,MYPT-1表达较醛固酮组减少,螺内酯组减少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固酮可以诱发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在醛固酮诱导HK2发生EMT的过程中,伴有Rho激酶的激活,提示Rho激酶可能介导了醛固酮诱导HK2发生EMT这一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就诊于我院的97例开腹CME手术
在大数据不断深入影响各个行业和职业的今天,每个行业都在应用大数据进行改革,或者发现可能性,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更是义不容辞的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receptor4,TLR4)与相关炎性因子的关系以及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DN肾活检患者2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