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首先通过测定用不同溶剂、不同植物材料与溶剂质量体积比、不同超声波提取时间获得的Ts-39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确定了Ts-39以80%乙醇为提取溶剂、超声波提取时间为30分钟、按植物材料与溶剂质量体积比为1:10的条件进行提取抑菌效果较高。 采用Horsfall方法测定了原药嘧霉胺、腐霉利、百菌清分别与Ts-39混配后的增效作用,嘧霉胺增效比值较大;采用离体叶片法和温室盆栽试验验证了嘧霉胺与Ts-39混剂具有增效作用,其中8T/2A处理增效作用最明显;用共毒系数法测定了8T/2A的共毒系数为137.04>120,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为最佳配比混剂。 在番茄八叶期通过盆栽试验对Ts-39的诱导抗病性进行了测定,包括下部诱导处理上部挑战接种(Sj)、上部诱导处理下部挑战接种(xj)、整株诱导处理整株挑战接种(Qsj和Qxj),在挑战接种前1~9天进行诱导处理,最后调查病情,结果发现整株诱导处理的植株病情最轻;下部诱导处理上部挑战接种的植株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性,其中sj6抗病性最明显;上部诱导处理的植株抗病性不明显;Qsj处理与sj处理的抑菌活性变化规律非常相似。结果表明诱导抗病性可能是Ts-39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在植株下部诱导处理后1、2、3、5、7、9天摘取植株诱导处理叶片上一叶位叶片测定POD、PPO、PAL酶活性变化,包括在植株下部叶片喷施Ts-39、喷施灰霉病菌孢子悬浮液、喷施清水共3个诱导处理。结果表明,清水对照POD,PPO,PAL酶活性变化相对平稳;与清水对照相比灰霉病菌孢子悬浮液诱导处理后3天POD酶活性开始增加,诱导处理后6天达到高峰,诱导处理后9天仍高于清水对照酶活性水平。PPO、PAL在灰霉病菌孢子悬浮液诱导处理后1~9天中与清水对照相比酶活性变化平稳;Ts-39在诱导处理后5天与清水对照相比POD、PPO酶活性开始上升,诱导处理后7天达到高峰,诱导后9天仍高于清水对照水平。Ts-39诱导处理后1天与清水对照相比PAL酶活性就开始升高,2天就达到高峰,诱导处理后3天下降到诱导处理后1天的水平,诱导处理后5天PAL酶活性变化又有小的高峰出现。结合盆栽试验结果,8T/2A混剂中的Ts-39诱导番茄植株产生抗病性与酶活性变化有关。 通过对混剂中两种单剂对番茄灰霉病菌产孢量、孢子萌发、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测定,明确了Ts-39主要抑制孢子萌发,嘧霉胺主要抑制病菌产孢和芽管伸长。在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阶段混剂增效作用明显。在番茄植株上混剂的增效作用可能是两种药剂组分在病菌的几个生长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混剂在不同温度、pH值以及不同时间紫外光照射下的稳定性的测定明确了混剂理化性质十分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