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RTL1表达与变应性鼻炎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in7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多基因调控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本研究通过qRT-PCR方法检测鼻黏膜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RTL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变应性鼻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中存在的潜在调控机制。方法 1.收集2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AR组)和23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血液样本,采用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IL-4/10水平;2.收集两组患者鼻黏膜标本,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两组鼻黏膜组织中lnc-RTL1表达水平。通过统计学分析进行AR患者和健康人鼻黏膜中lnc-RTL1的浓度比较;3.用VAS量表和RQLQ量表对AR患者进行主观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4.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从组织层面明确AR鼻黏膜组织中lnc-RTL1表达水平与AR相关临床指标(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血清IL-4及IL-10水平)的关系。结果 1.ELISA检测显示,血清IL-4的浓度中位数AR组为188.04 pg/mL,对照组为148.048 pg/mL;血清 IL-10 的浓度中位数 AR 组为 291.586 pg/ml;对照组为 431.608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血清IL-4较对照组偏高,血清IL-10较对照组偏低。2.RT-PCR测定显示,lnc-RTL1表达水平在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中较对照组高。3.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PCC)进行AR鼻黏膜组织中lnc-RTL1与血清特异性IL-4/10水平相关性分析。AR组lnc-RTL1表达水平和血清IL-4、IL-10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Spearman相关进行AR组鼻黏膜lnc-RTLl表达水平与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状、生活质量评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R组中鼻黏膜组织中lnc-RTL1表达水平与AR患者的主观症状评分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与健康人鼻黏膜中lnc-RTL1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但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lnc-RTL1表达水平与血清特异性IL-4/10水平不存在明显相关性,提示lnc-RTL1可能不参与血清IL-4/10蛋白表达而通过参与其他细胞因子蛋白表达从而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存在基因调控。变应性鼻炎患者中鼻黏膜组织中lnc-RTL1表达水平与患者主观症状、生活质量评分成负相关,提示lnc-RTL1可以作为变应性鼻炎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
其他文献
回顾前攻关期中国企业境外所得抵免税制的演变历史,抵免制度主要蕴含了三个制度逻辑:设立逻辑是吸引外资;核心逻辑是维护国家税收管辖权,保障税基;例外逻辑是发挥产业导向性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2012年诊断出近140万新病例,且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在过去二十年中,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已受到广泛研究,特别是在药物递送和生物成像领
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因其活性层材料种类丰富、质量轻以及可大面积低成本制备等独特优点,是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太阳电池技术之一。近年来,由于吸收光谱、能级可调的非富勒烯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 coding RNA,lncRNA)PVT1下调对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细胞(Raji和Namalwa)增殖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开发以PVT1为
以亚历山大的殖民热浪和阴谋为背景,珍妮·阿什克罗夫特(Jenny Ashcroft)写的《烽火连天》是一个关于爱情和背叛的神秘故事,美丽而扣人心弦,故事发生在19世纪,在这个年代,女
银纳米粒子作为易于合成和修饰的等离子体纳米材料之一,具有独特且优越的光学性质,如高的摩尔消光系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金属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最常见于骨髓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常以感染、贫血、出血、髓外浸润为主要表现。目前认
土壤氮素供应与合理施用氮肥对提高作物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率起重要作用。控释氮肥(CRNF)较普通尿素(UR)更能满足作物对氮素的需求,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但因其价格高,农民普
公海保护区是指任何通过法律程序或其他有效方式建立的,对影响和利用海洋环境和生态的人类活动进行管理和安排,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过程和生境的自然丰富度和恢复力,防止生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在全球其发病率位列第七位,死亡率位列第六位,由于早期食管癌症状不明显,且侵袭能力较强,临床首诊患者往往已进入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