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交联型核壳结构聚氨酯—环氧复合乳液的合成及稳定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if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性聚氨酯取代溶剂型聚氨酯是当今聚氨酯工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国内水性聚氨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耐水性和耐溶剂性等较差,严格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因为要得到稳定的聚氨酯水分散液,聚氨酯树脂分子量就不能太大,否则难以乳化分散;而要提高涂膜性能,就必须提高树脂的分子量。此时,乳液的分散稳定性和涂膜的性能要求存在矛盾,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交联改性是提高水性聚氨酯耐介质性和物理机械性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合成了一种内交联型核壳结构聚氨酯—环氧复合乳液。首先通过引入环氧树脂和预聚物封端,得到分子量适中的预聚物,其中的活泼异氰酸酯(NCO)基团暂时封闭。将预聚物转相分散在水中形成水分散液;之后再通过多元胺的反应使环氧基团、NCO基团等活性基团在乳胶粒内部反应交联。此合成方法将环氧树脂的刚性和高附着力等特性融合到聚氨酯体系中。封端的异氰酸酯链段因其疏水性主要分布在乳胶粒内部,被亲水的含羧基链段包围,使得其后的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乳胶粒内,提高交联度的同时保证了乳液的稳定性不受影响,使之性能更加优异全面。乳液可在室温成膜,无需外加交联剂或加热固化,属单组分自交联型。用自制的聚氨酯—环氧复合乳液配制的防腐涂料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超过单组分水性聚氨酯涂料,接近溶剂型涂料的水平。铅笔硬度2H,柔韧性1级,耐冲击性50cm,表干5h,实干60h,附着力1级,吸水率<10%,涂膜浸水30天后仍然完好,3%NaCl水溶液浸泡21天后仍然完好,耐盐雾超过600h。 研究了聚氨酯—环氧复合乳液合成时环氧树脂的加入方式:机械共混法和共聚接枝法。共聚接枝法制备的乳液的稳定性较差,但相同环氧树脂含量时,共聚接枝法涂膜的耐溶剂性、耐水性及拉伸强度均较好,断裂伸长率下降。共聚法合成的复合乳液中,随着环氧树脂的环氧当量升高,乳液的贮存稳定性下降,涂膜硬度增大,拉伸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下降,涂膜的耐水性变好,环氧树脂用量应控制在7—10%。共混法合成的聚氨酯—环氧复合乳液中,环氧树脂的类型对乳液及涂膜的性能影响不大。提高环氧树脂的用量,成膜物的柔韧性下降,模量提高,耐水性变好,环氧树脂的用量可达到20%。 对胺扩链反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胺扩链剂种类对聚氨酯—环氧复合乳液的稳定性影响很大,三乙醇胺扩链制备的聚氨酯乳液稳定性较差,乙二胺和二乙烯三胺扩链可制备稳定的聚氨酯—环氧复合乳液,二乙烯三胺扩链的聚氨酯乳液涂膜的力学强度比乙二胺扩链的试样高的多,耐介质性能也有提高,但是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当NH/NCO=1.0时,制得的乳液涂膜性能最好,胺扩链用量不足,聚合物分子量偏小,胺扩链剂过量则更由于小分子扩链剂的残留对涂膜造成不利影响。胺扩链反应以80℃左右较为适合。提高涂膜的交联度,可以增加涂膜的力学强度,降低涂膜的吸水率,但成膜物质的玻璃化
其他文献
水南路广泛存在膨胀土,而南路沿线的优质土源缺乏,如果进行换土,运距一般都比较远,需增加不少的工程投资;而且大量弃土和借土会造成环境问题。为了充分认识和适当利用该路段
中缅跨国婚姻在云南边境地区是普遍现象,且在近十多年中数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因民族和地域的差异,中缅跨国婚姻在边境地区呈现出不同特征,如跨国族际通婚、招赘婚以及部分
本文把我们提出的管内压头分布公式制成了诺漠图,从而把简化计算从上文的几个方形虑池的特例,推广到任意的方形和矩形滤池的普遍情况。本文还考虑了穿孔管孔口流量系数μ的沿
对国电九江电厂四期7号660MW机组给水和烟风系统的重要辅机进行单列优化布置,该机组是国内首台投入商业运行的高参数超超临界660MW辅机单列机组。通过分析和总结辅机单列方案
文章利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全国性数据,对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宗教信仰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对老年人宗教信仰进行诠释,揭示老年人宗教信仰的现状
基于互联网的背景,进行旅游饮食产品拓展和设计,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地区文化内涵与城市发展协同,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美食、旅游餐饮的全面开发,也体现了地区核心的文化内涵,
有机锡(Organotin)可强烈地杀灭真菌、虫体以及软体动物,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作为涂料添加剂广泛用于防止海洋附着生物对船体、鱼网、钻井平台等的污损。三丁基锡(Tributyltin
好乐照明集团公司是国内最早致力于光学玻璃灯具生产的综合性照明设备制造商、销售商,提供专业照明设计和咨询,以及安装、测试、维护等一系列服务。该集团公司2004年发展规划
本文概述了乙酸乙酯在化工、纺织、涂料、食品、香料等行业中的应用;针对乙酸乙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乙醇-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醇-水分离难的问题,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对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