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多孔地基广义热-水-力耦合问题动力响应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场耦合问题是岩土工程、工程地质等众多工程领域研究中的重点内容,该问题主要涉及了工程热物理学科与众多学科的广泛交叉。在多场耦合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土体孔隙水的渗流、热量的传递、组分物质或者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等多种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岩土工程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可以为很多工程领域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手段,对进一步指导实际工程施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正则模态法从Biot波动理论出发,进一步引入对经典的Fourier热传导定律进行修正的热传导定律和Darcy定律,从而达到可以研究和分析饱和多孔地基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考虑土体的流变性,深入分析了各向同性饱和多孔粘弹性地基在外荷载作用下各物理量的分布情况;继而又考虑了土体的各向异性的特质,更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各向异性饱和多孔弹性地基中土体参数变化对各物理量的影响,对比了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饱和多孔弹性地基在研究热-水-力耦合问题时的差异。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
  (1)在Biot波动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修正的Fourier热传导定律和广义Darcy定律,建立了可用于描述饱和多孔弹性地基中应力场、渗流场和温度场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各向同性饱和多孔弹性地基的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模型。并引入了正则模态法对该地基耦合问题进行求解,为研究和分析饱和多孔地基耦合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模型和分析方法。
  (2)对于时间微观但空间宏观的饱和多孔弹性地基的热-水-力耦合问题,根据已建的饱和多孔弹性地基的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模型,结合边界条件采用正则模态法得到了地基上表面受到外荷载作用时各无量纲物理量(无量纲超孔隙水压力、竖向位移、竖向应力和温度)的解析表达,最终分析了所考虑的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新建模型的适当简化以及一定的退化即可得到不考虑孔隙水的热-力耦合地基动力模型,探讨和分析了不同地基模型受到外荷载作用时的差异,并给出了不同地基的适用条件。采用退化成为静态问题的方法和用FlexPDE软件对相同动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地基模型的合理性、正则模态法在求解该问题时的适用性以及解析解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从算例结果可以看出:孔隙水、荷载频率以及热载子驰豫时间因子等参数的变化均会对所涉及的物理量有一定的影响。力源作用下,孔隙水的存在使得除超孔隙水压力外增大最明显的物理量增大了30%以上,而热源作用时,除超孔隙水压力外增大最明显的物理量增大了45%以上。
  (3)考虑土体的流变性特性,在上述饱和多孔弹性地基的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考虑粘弹松弛时间因子的Kelvin-Voigt粘弹性模型,结合边界条件着重分析了荷载频率、粘弹性松弛时间因子、渗透系数、作用时间、孔隙率等参数变化时各物理量的分布情况。同样采用退化成为静态问题的方法和用FlexPDE软件对相同动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地基模型的合理性、正则模态法在求解该问题时的适用性以及解析解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从算例结果可以看出:粘弹性松弛时间因子α0和α1、渗透系数以及孔隙率对各无量纲量的影响与外荷载的种类息息相关。此外,除了地基上表面受到热源作用的无量纲温度外,粘弹性地基中各物理量在受到外荷载作用后均有明显的滞后现象。
  (4)考虑到天然的土体由于沉积过程、应力分布等不同,通常会显现出一些各向异性的特性,根据分数阶微积分理论,结合了Riemann-Liouville积分算子建立了各向异性饱和多孔弹性地基的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模型,采用正则模态法得到了地基上表面受到不同外荷载作用时各物理量的解析解。着重分析了荷载频率、分数阶系数、热传导系数各向异性参数以及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参数变化对各无量纲量的影响。当分数阶系数取一且物理意义相同的各向异性的参数均取为同一个数值时,该问题的理论模型即可退化成与各向同性饱和多孔弹性地基的热-水-力耦合动力响应模型一致的地基模型,从而验证了该地基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地基受到力源作用时,分数阶系数变化仅对无量纲温度有明显的影响,但当地基受到热源作用时,分数阶系数变化对所有物理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热传导各向异性参数增大,地基上表面受到力源作用时的无量纲超孔隙水压力外的所有物理量均逐渐增大。分数阶系数的存在使得热传导系数各向异性参数变化对各物理量的影响更明显了;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参数变化对地基上表面受到热源作用时的无量纲温度外所考虑的物理量均有明显的影响,对部分物理量的扰动深度也有明显的影响,地基上表面受到力源作用时,当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参数为φ1=1时,超孔隙水压力曲线在深度为z=4.5处基本就衰减为零,竖向应力曲线在深度为z=2.5处基本就衰减为零;而当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参数为φ1=2时,超孔隙水压力曲线扰动深度增大至z=6深度处,竖向应力曲线扰动深度增大至z=5深度处。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但可为地基的设计和破坏机理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而且还能够对深入了解地基中所发生的渗流和传热过程等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我国的原油消费对外依赖程度已经高达60.6%,严重威胁到我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开发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是缓解我国油气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但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成本和消耗资源都极高,利用计划优化方法来优化采油生产全过程,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基于上述因素,本文针对海上采油过程,提出了从水下采油系统到水上平台的全过程集成优化方法。在综合考虑采油树生产安排,注驱,存储,人工举升等环节和海底管线的流动安
学位
文本分类是信息检索和文本挖掘的重要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对给定的文本内容进行类别判定。传统的文本分类方法大多需要人工构建特征工程,而且避免不了高维度高稀疏的文本表示。基于深度学习(如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能够自动提取特征表示并捕捉局部相关性,但是提取特征的能力却受限于部分超参数(如卷积核宽度)。  针对深度学习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通道卷积神经网络。该框架利用循环神经网络对文本进行序
学位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改变了传统网络计算的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动态的服务模型。用户根据这种模式能够随时随地地访问可配置的资源,如网络、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为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云服务提供商需要在合理利用资源池的情况下管理不同用户请求之间的调度问题,将资源按需分配给用户。因此,研究资源调度对于云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需求空间的不
学位
机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自然语言处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任务之一,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理论研究价值。神经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NMT)因其性能优越已经成为主流的机器翻译方法,也是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成功的应用之一。神经机器翻译系统的高性能通常依赖于高质量大规模的训练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资源,属于数据驱动的翻译方法。但是数据驱动的翻
在离子热合成分子筛体系中加入有机胺如吗啡啉,可以改变最终产物的骨架拓扑结构。随着有机胺加入量的增加,具有AEL、AFI和LTA结构的磷铝分子筛可以被合成出来。利用原位一维和二维多核核磁共振技术系统观测了分子筛的晶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合成初期的凝胶中有机胺与离子液通过氢键形成的共模板剂导向了不同拓扑结构的磷铝分子筛。
本文研究了低温寒区钢管短柱和钢管-混凝土(CFST)组合短柱的轴压性能以及大头栓钉连接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DSCBs)的抗弯力学性能,以探究低温下梁柱组合构件在轴压或受弯下的作用机制,为寒区桥梁墩柱以及极地油气钻井平台防冰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为研究钢管短柱在低温下的轴压力学性能,开展了28个钢管短柱的低温轴压试验。揭示了钢管短柱在低温轴压下的破坏模式
学位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正在经历产业升级,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而钢结构模块建筑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高端产品,凭借施工速度快,制作质量优良、绿色环保等突出优势,得到广泛关注。模块建筑是将模块单元运输到现场拼接而成的建筑体系,可见单元间连接节点是其关键组成部分,既影响模块单元现场安装的效率,同时还影响模块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然而由于节点操作空间有限,目前大多数单元间连接节点现场安装困难,甚至会在梁
空间网格结构发展至今,随着对其性能的要求的提高,轻质高强材料被广泛应用,铝合金作为当今较为成熟的轻质高强材料,已有很多应用案例。对于铝合金单层网壳,所采用的节点形式主要影响整体网壳的受力性能,结合铝合金不易焊接的特点,国内外多采用装配式节点。  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铝合金单层网壳的新型装配式空心毂节点,根据节点构造中各组件的连接顺序确定节点传力路径,结合节点各组件承载力推导出节点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用
烹饪污染物对室内空气品质和人体健康有多重暴露影响,有效地排出烹饪污染物十分重要。高效、适用的油烟捕集技术不仅可以维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还可以降低排风系统能耗和提高油烟过滤设备的效率。而研究烹饪区的空气流动和污染物扩散规律,是优化厨房局部排风系统气流组织和捕获性能的关键,也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本文首先通过测量六道典型中式菜肴颗粒物的时序浓度明确了烹饪颗粒物在0.01-10μm范围内的散发特征
过去20年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得新建居住建筑面积大幅增加。伴随这一过程的是我国居住建筑能耗的高速增长,加剧了我国能源资源的紧缺程度。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政策,包含法律法规、财政激励和标准规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世界银行研究,中国城镇化水平于2030年将达到7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居住建筑能耗总量将进一步增加。为了应对进一步的能源紧缺,如何系统化地设定我国2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