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20年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得新建居住建筑面积大幅增加。伴随这一过程的是我国居住建筑能耗的高速增长,加剧了我国能源资源的紧缺程度。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政策,包含法律法规、财政激励和标准规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世界银行研究,中国城镇化水平于2030年将达到7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居住建筑能耗总量将进一步增加。为了应对进一步的能源紧缺,如何系统化地设定我国2030年前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并确定相应的技术发展策略、技术路径及配套政策对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至关重要。
本研究采用SIX-SIGMADMAIC方法对整体研究方法进行构建。根据方法学框架,研究首先基于来自一线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意见、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历程及发展趋势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定义进行构建,并采用德尔菲法对未来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梯度及评价指标体系(路线图)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相应的能效提升技术策略、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并通过建筑能耗模拟及敏感性分析进行了验证。
研究引进政策周期理论、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及政策环境理论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内存在的障碍、相应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进行了系统化的评估和分析。评估基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机构问卷与德尔菲法问卷对我国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领域“一线人员”进行调研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问卷对可量化描述的数据采用李克特五分度量表进行量化。获得数据依据相应的数据特征和预期结论要求,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法。
在此基础上,研究对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政策措施体系进行了设计及研究。体系内单项措施的设计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关键问题为目标。单项措施有效性的评估基于专家给出的打分进行。在筛选出具有高有效性的措施并去重后,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综合政策体系,并基于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及政策资源理论对该政策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定义应明确,并且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相吻合。目标研究的结果表明,从2020年开始,新建居住建筑的能效水平应每五年提升30%,即与20世纪80年代典型居住建筑的能耗水平相比,新建居住建筑于2020年应实现75%的节能率。这一水平到2025年应提升为82%,到2030年提升为88%。为达到该能效目标,技术策略为“被动式技术优先加可再生能源辅助”。
关于新建居住建筑实际能效水平提升及高能效水平新建居住建筑的推广,目前核心障碍是“预期的节能量无法有效转化成实际的节能收益”。这种转化机制的缺乏是政府政策设计缺陷及其实施不足,利益相关方缺乏实施能力,以及相关市场的法制化水平相对较低三个主要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个主要障碍与政策周期相关,后两个障碍存在于新建居住建筑能效促进的政策环境中。针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消除障碍提供了初步解决方案。政策类因素的影响将在远期下降,市场因素将占据影响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措施在促进近期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方面至关重要。从远期来看,政府应逐步开始综合利用政策资源,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针对驱动力分析的结果表明,居民对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需求是推动政府制定政策促进建筑能效提升的源驱动力。中央政府的财政补助及“地方业绩政府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将居民的需求转变为地方政府推动工作的实际动力。这样的动力机制使得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一直保持在政策议程中。
最终,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目标路线图,并提出了实现相应目标的技术策略和关键技术。根据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内存在的障碍、影响因素及驱动力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政策措施体系以及促进政府持续激励并引导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约束措施体系。本研究对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一线人员对该领域内的诸多研究问题的意见进行了调研、描述,采用针对政策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相应的结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采用SIX-SIGMADMAIC方法对整体研究方法进行构建。根据方法学框架,研究首先基于来自一线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意见、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历程及发展趋势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定义进行构建,并采用德尔菲法对未来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梯度及评价指标体系(路线图)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相应的能效提升技术策略、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并通过建筑能耗模拟及敏感性分析进行了验证。
研究引进政策周期理论、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及政策环境理论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内存在的障碍、相应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进行了系统化的评估和分析。评估基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机构问卷与德尔菲法问卷对我国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领域“一线人员”进行调研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问卷对可量化描述的数据采用李克特五分度量表进行量化。获得数据依据相应的数据特征和预期结论要求,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法。
在此基础上,研究对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政策措施体系进行了设计及研究。体系内单项措施的设计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关键问题为目标。单项措施有效性的评估基于专家给出的打分进行。在筛选出具有高有效性的措施并去重后,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综合政策体系,并基于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及政策资源理论对该政策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定义应明确,并且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相吻合。目标研究的结果表明,从2020年开始,新建居住建筑的能效水平应每五年提升30%,即与20世纪80年代典型居住建筑的能耗水平相比,新建居住建筑于2020年应实现75%的节能率。这一水平到2025年应提升为82%,到2030年提升为88%。为达到该能效目标,技术策略为“被动式技术优先加可再生能源辅助”。
关于新建居住建筑实际能效水平提升及高能效水平新建居住建筑的推广,目前核心障碍是“预期的节能量无法有效转化成实际的节能收益”。这种转化机制的缺乏是政府政策设计缺陷及其实施不足,利益相关方缺乏实施能力,以及相关市场的法制化水平相对较低三个主要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个主要障碍与政策周期相关,后两个障碍存在于新建居住建筑能效促进的政策环境中。针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消除障碍提供了初步解决方案。政策类因素的影响将在远期下降,市场因素将占据影响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措施在促进近期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方面至关重要。从远期来看,政府应逐步开始综合利用政策资源,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针对驱动力分析的结果表明,居民对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需求是推动政府制定政策促进建筑能效提升的源驱动力。中央政府的财政补助及“地方业绩政府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将居民的需求转变为地方政府推动工作的实际动力。这样的动力机制使得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一直保持在政策议程中。
最终,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目标路线图,并提出了实现相应目标的技术策略和关键技术。根据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内存在的障碍、影响因素及驱动力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政策措施体系以及促进政府持续激励并引导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约束措施体系。本研究对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一线人员对该领域内的诸多研究问题的意见进行了调研、描述,采用针对政策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相应的结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