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遭受其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关措施。在入侵生物学研究领域,我国在入侵机制理论研究、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然而,解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仍然是科学的管理机制,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的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在立法上面,法律是一切管理制度的基石,故本文重点介绍和研究了我国现在有关外来生物入侵的基本情况、立法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的方案等问题。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的起源、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生物入侵这种现象的理论假说以及产生的各种影响。这个部分是参考了有关文献资料和著作后整理出来的,主要是一个引言性质的介绍。其次,通过各种资料列出了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的分布情况,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类别,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划分。以此为基础,归纳出我国外来物种入侵主要呈现的四个特点:第一、分布广泛。全国所有地区均有外来入侵物种发现。第二、涉及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有见到外来入侵物种。其中以东部沿海地区和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入侵程度最为严重。第三、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以及真菌、细菌都能找到例证。第四、呈现出由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通过立法建立外来物种入侵管理策略和规范是发达国家的通用做法,尤其重视以法律法规来规范外来物种的引进、试验、转移等全部过程,为此,笔者比较了国际社会和主要国家应对外来物种入侵所作的管理策略。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就已经引起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关注。一些国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通过国际合作的方法来有效预防和管理外来物种是非常必要的。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实质性措施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公约是目前唯一涵盖外来入侵物种所有相关内容的国际公约。公约通过了《关于预防引近对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构成威胁的外来物种并减轻其影响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为各国建立完善的管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制度提供了统一的范本。从国际层面来看,很难形成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这是国际法在所有领域发展的瓶颈和通病,但在国内层面,许多国家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制度已经十分健全。在国家层面,美国形成了以《国家入侵物种法》为基础,相关行业立法和州立法以及相关战略为补充的法律体系。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国家入侵物种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领导和协调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事务,各行政部门职责明确,行政机器高效运转。而在日本,则颁布了《外来入侵物种法》这一专门法律,涵盖了仃关外来物种入侵的全部内容,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根据这部法律,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早期发现、快速反应、行政许可、控制与根除等内容的完整的管理体系。相较美国,日本这部法律的特色在于将所有的外来物种划分为三种类型进行管理,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不是机械的按照现有的入侵物种名录进行管理,降低了未知物种的入侵风险。通过对这些国家有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立法和管理上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各国的先进做法,也为我国更好的借鉴和移植这些做法提供的参考依据。最后,介绍了我国现有的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管理体制的,探讨了在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外来物种入侵并没有直接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直接体现出来,只是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有关的内容,我国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关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体系,这直接导致在很多方面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从管理体制来看,主要还是由涉及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行政部门分散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和统一的调度,在管理制度上各部门也不尽相同,这就容易导致交叉管理,权责不明。因此,尽管各部门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有机、统一的长效机制,在行政管理方面处于无序状态。那么,从立法方面来看,颁布一个外来物种入侵的核心法律作为整个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在这个基本法上出台一些具体的条例以及行业性的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应然选择,这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从立法的技术角度来看,这部基本法应该包含了立法目的、术语定义、监测和风险评估、行政许可、控制和清除、国际合作、公众的教育与参与意识、法律责任等内容。从管理体制的革新来看,应该建立一个超越中央行政部门的协调机构,该机构的职责应该包含相关战略计划的制定、信息的发布、监测网络的管理、组建入侵物种专家小组、协调各行政部门开展各项工作等内容。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以法律作保障来解决国家行政管理事务是大势所趋,故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选择。随着法律屏障的建立和行政体制的完善,外来物种入侵将会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达到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