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 MH)是一种血压异常性疾病,诊室内血压正常,而动态血压升高是其血压特点。Ⅻ也会造成心脏、血管等多种器官组织的损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通常人们对高血压的诊断只是建立在测量诊室内血压的基础上,随着动态血压检测的推广,临床医生在诊断高血压时也会参照24小时血压变化的情况。然而这使得对血压异常情况的分类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发现有一类人群诊室内测量的血压值通常高于140/90mm Hg (1 mm Hg=0.133 kPa)这一血压临界值,而动态血压监测却显示24小时血压正常,对相关器官组织进行监测后发现并未出现明显器官损害现象,故将其命名为白大衣性高血压;另一种血压情况则是诊室内血压正常,但是动态血压升高,由于大多数人血压获取途径通常是测量诊室内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较少,故这种疾病常常被心脏科医师忽略。直到1999年,Liu等研究了61例患者,并对比这部分人群同血压完全正常的健康人群的左心室、颈动脉的结构功能的区别,从而首先描述了这一临床现象及其造成的靶器官损害,2002年Pickering等将其命名为MH。目前普遍采用的诊断标准是:患者诊室内血压<140/90 mm Hg,家庭自测血压>135/85 mm Hg,或动态血压监测日间平均血压>135/85 mm Hg及/或24 h平均血压>130/80 mm Hg。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疾病之一,是引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之一,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其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都可以追查到其高血压家族史。而对于高血压家族史与MH间的关系,仅Lurbe等对其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在青少年MH患者中有高血压家族史人数较正常血压组增多,且研究对象为青少年MH患者。但上述研究中仅对45例青少年MH患者中高血压家族史进行了调查,对于成年人中的发病情况未做研究。因此高血压家族史与MH发病是否存在相关性就是本论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1999年Liu等首先提出诊室血压正常但动态血压增高这一血压情况与部分器官受损相关,他们发现在这部分人群中左心室质量指数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血压完全正常者更大。此后不同研究分别证实,MH与颈动脉内膜损伤、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少、左室质量指数增加、左室肥厚以及新发糖尿病的增加密切相关。也有研究表明MH患者更易发展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家族史是否会影响MH造成的靶器官损害就是本研究的另一重点问题。假如发现MH与高血压家族史间关系,就可以针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这将会提高MH的检出率,从而实现对MH患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达到保护靶器官之目的。本研究以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高血压家族史对MH的影响,从而为MH患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高血压家族史对MH发病的影响。2.观察在MH患者中,高血压家族史是否会影响其心脏及颈动脉损害程度。研究对象:在2010年1月一2015年4月于心血管内科就诊的10 040例患者中,连续选取高血压患者250例(高血压组),MH患者250例(MH组),血压完全正常者250例(对照组)。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1)伴代谢紊乱、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2)有近期感染史,或近半年内服用过避孕药,或酗酒;(3)继往确诊为冠心病,或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或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史;(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的诊断标准,血压参考值为:诊室内血压<140/90 mm Hg,动态血压监测日间平均血压<135/85 mm Hg,且24 h平均血压<130/80 mm Hg。高血压指非同日测量3次血压均≥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既往服用过降压药物。参照Viera等[5]提出的受多数研究认可的诊断标准,MH指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监测日间平均血压>135/85 mm Hg和/或24 h平均血压>130/80mm Hg。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一般资料收集均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酗酒史、高血压家族史、病史、身高、体重等信息,并计算体重指数(BM1)。父母一方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即认为有高血压家族史且父母发病年龄分别小于55岁及65岁。2.血压测量采用标准汞柱血压计,1、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和茶,排空膀胱;2、受试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3、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4、测血压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mmHg,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s)缓慢放气。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5、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1时相(第1音)和第V时相(消失音)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1时相,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V时相。连续测量左上臂坐位血压3次,每次间隔1min,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3.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采用(AM R-4型,美国Welchallyn制造)动态血压监护仪,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间断自动充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日间(6:00~22:00)及夜间(22:00~次日6:00)分别间隔30分钟、1小时测量血压,血压监测时长共24小时。监测期间仍从事日常活动,血压监测所得数据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及夜间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及夜间舒张压。4.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彩色超声:采用(IE33型,美国GE公司生产)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11Hz,测量心室壁厚度、左房内径及主动脉瓣口最大血流速度,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计算公式: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体表面积,左心室质量=1.0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3]-13.6(各心脏检测指标单位为cm),体表面积=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5.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IE33型,美国GE公司生产)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11Hz,令患者平卧,颈后垫靠垫,头部后仰以充分暴露颈部,使超声探头从颈根部开始探查,随后令探头沿血管向头部移动,分别观察及记录两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是否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及其直径、数量。6.实验室检查抽取患者空腹12 h后的清晨静脉血5 mI,在4℃情况下,以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15 cm。分离上层血清,于30 min内采用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士s表示,3组间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MH的患病率与其他变量的关系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H组有高血压家族史70例,所占比例28%;高血压组87例,所占比例34.8%;正常血压组26例,所占比例10.4%。MH组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所占比例比正常血压组明显增高(P<0.001),与高血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三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高血压家族史阳性及体重指数与MH及高血压发生呈正相关,提示高血压家族史阳性及体重指数是MH及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2、MH组左室质量指数(85.64±17.7比80.50±15.53)、主动脉瓣口最大血流速度(115.74±16.54比112.40±14.21)较血压完全正常组增高(P<0.05)。在MH组中,高血压家族史阳性者左室质量指数(89.22±19.08比84.25±16.99)及主动脉瓣口最大血流速度(119.19±14.97比114.39±16.96)高于高血压家族史阴性者(P<0.05);且高血压家族史阳性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平均厚度(左0.789±0.16,右0.796±0.17比左0.728±0.14,右0.723±0.15)高于高血压家族史阴性者(P<0.05)。结论1、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患MH的危险性增加。2、高血压家族史会加重MH患者心脏及颈动脉损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