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强化造粒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513485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通过在颗粒污泥形成初期投加混凝剂的方式营造强化造粒条件,针对强化造粒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去污能力,强化造粒好氧颗粒污泥基质降解及生长动力学过程以及混凝剂PAC和pH对好氧颗粒污泥的破碎再形成的影响进行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强化造粒条件下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的比重为1.103,完整系数(IC)为99.14%,含水率为95.05%,与对照组好氧颗粒污泥相比,其比重和完整系数分别高出6.57%和1.42%,而含水率减少了1.03%。反应器稳定运行时,混凝强化好氧颗粒污泥对COD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约94%和71.26%,与对照组好氧颗粒污泥的去污效果相当,但混凝强化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更好。典型周期内的相关分析显示,混凝强化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同步去除COD和NH4+–N的能力。强化造粒好氧颗粒的基质降解半饱和常数(Ks)为449.49mg·L-1,基质最大比降解速率(Vmax)为1.43h-1,分别为普通好氧颗粒的Ks、Vmax的1.1倍及1.05倍,说明强化造粒好氧颗粒污泥的生物活性要优于普通好氧颗粒污。同时,强化造粒好氧颗粒污泥的产率系数(Y)比普通好氧颗粒污泥稍大,为0.161kgMLVSS/kgCOD,衰减系数(Kd)比普通好氧颗粒污泥稍小,为0.0304d-1。破碎污泥的再颗粒化过程的研究表明,添加了PAC后再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各项指标均要优于未添加PAC时再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的指标。其中,比重和完整系数分别高出3.82%和1.68%,而含水率减少0.50%。混凝剂PAC强化了破碎再形成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的性状。成熟期两种颗粒污泥的COD降解能力都恢复得不错,平均COD去除率分别为为96.47%、95.90%,NH4+–N平均去除率仅分别为66.02%、64.79%。两种破碎再形成的颗粒污泥较最初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要稍微差一些。说明混凝剂PAC可以强化好氧颗粒污泥的破碎再形成,但不能使之恢复到最初状态。破碎污泥的再颗粒化过程的研究亦发现,调整pH至第54周期时,R1中的破碎污泥已重新聚集为较多、较大、较规则的颗粒,其比重为1.032,完整系数(IC)为96.48%,含水率为96.72%;R2中破碎污泥的比重为1.015,完整系数(IC)为95.06%,含水率为97.91%。总体来说,R1中的破碎好氧颗粒污泥恢复得更好。第54周期结束时,两种破碎再形成的好氧颗粒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100.00%、99.60%,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0.00%、76.21%,其氨氮去除能力都要强于反应器最初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pH值在7.74~8.44之间时,pH对强化造粒好氧颗粒污泥破碎再形成后的氨氮去除能力的促进作用尤其显著。
其他文献
甘草渣是生产甘草浸膏、甘草粉等药品时产生的固体物质,大部分被当作废弃物丢弃,不但污染环境而且造成生物资源的浪费。造纸法烟草薄片具有品质高、成本低、降焦减害的特点,
高中地理实证教学是指依据现行课程标准,基于高中地理能力目标要求,通过收集和呈现客观存在事实,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运用归纳推理手段,验证所学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对建筑施工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此,首先讨论了建筑施工管理系统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加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不同水稻土多年冬种紫云英配施化肥的培肥效应。【方法】在湖南紫潮泥、江西黄泥田双季稻区设置了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冬闲(CK)、紫云英(MV)
氧化物半导体在光催化氧化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活性,以至吸引了大量不间断的研究。在各种各样的氧化物半导体光催化剂中,TiO2因其光催化活性高、化学生物稳定性好、无毒、造价
湖泊作为高效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器,是地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结合点。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物质积累的重要场所,易受到环境条件影响发生源/汇功能的转变。硅和铁都
<正> 根据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精神,按照市委“立足现有、挖掘潜能,追逐应有、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对我市城市企业资本(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企业资本、民营企业资本和
会议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突出,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目前,对于环境污染物的处理主要集中使用的是物理和化学方法,这两种方法虽然效果较好,但是成本较高,并且会经常产
目的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肌张力,重建踝关节功能。方法选择因痉挛所致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高的踝关节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的患儿100例。随机分
如今,每三个中国人其中就有两个人使用智能手机查阅新媒体内容,并且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这仍旧会是一种普遍现象。科普信息的传播必须要透彻分析新媒体数据资源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