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与货币政策的关系问题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也是货币当局关注的重点。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之前,由于各国政府对金融的严格管制,利率与货币政策的关系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关于究竟该如何看待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以及究竟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货币政策决策者的关注。 从理论上来看,围绕货币政策中的利率问题的争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利率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利率能否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在货币政策中处于何种地位?等。从我国来看,在长期的金融抑制条件下,利率对于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而言,实际上是一个外生变量,而我国目前深入开展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却实际上强调利率的内生性。同时,在现阶段,利率并没有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是作为一种操作目标。但无论如何,利率始终是我国经济基本面中的关键变量,在利率非市场化条件下,它对资源的配置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哪怕是这种作用是被扭曲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这种扭曲正逐步被扭转。 关于货币政策中利率问题的激烈争论被我国的实践所检验。通过方差分解模型和脉冲响应方法分析,本文认为:从货币政策来看,利率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主要利率(存贷款利率)仍未市场化,故利率的作用仍然有限。同时,由于未进行合理、彻底的产权改革,微观市场主体缺乏利率的敏感性和利率弹性,利率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 因此,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考虑,为了更好地发挥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促进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首先进行合理的产权改革,使我国的微观市场主体成为利率的函数,在其内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其效率观念和“预算硬约束”的观念,这是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其次,要不断推进并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同时,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产品,并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活跃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创造多元化的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