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电针对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行为学、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形态学和海马齿状回、缺血半暗带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A(TrkA)表达的影响,以及缺血侧大脑半球TrkA和β-NGF蛋白表达的影响。(2)电针对单纯脑缺血大鼠行为学、脑梗死体积以及缺血侧大脑半球TrkA和β-N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将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1组、电针2组(每组n=24)。高脂饲料喂养6周造成高脂血症模型后(除正常组),第43天至第49天,电针1组电针双侧“丰隆”穴7天,每天1次。第50天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50%FeCl3化学诱导,建立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术后两个电针组立即电针“百会”穴和双侧“丰隆”穴,每日1次。电针治疗频率2/100 Hz,20分钟/次,每天1次。术后1、7、14天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术后1天检测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侧大脑海马齿状回和缺血半暗带TrkA蛋白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侧大脑半球TrkA和β-NGF蛋白表达。实验二: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每组n=18)。各组均喂养普通饲料,电针1组电针双侧“丰隆”穴7天,每天1次,其他组喂养7天,第8天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50%FeCl3化学诱导,建立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术后两个电针组立即电针“百会”穴和双侧“丰隆”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7天。术后1天检测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死体积。术后1、7天免疫印迹法检测单纯脑缺血组大鼠患侧大脑半球TrkA和β-NGF蛋白表达。结果:实验一:(1)术后模型组TC、TG、LDL升高,HDL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天电针组TG降低(P<0.05),术后14天电针1组LDL降低(P<0.05),降低幅度电针1组>电针2组。(2)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天电针1组大鼠NDS降低(P<0.05),电针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1),且电针1组梗死体积小于电针2组(P<0.05)。(3)模型组缺血半暗带可见大量炎性细胞聚集浸润,神经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核固缩深染,神经元大片消失,神经细胞间质疏松。电针组较模型组神经细胞受损情况相对较轻,存活的神经细胞数量增多、形态较正常,部分核不规则,神经细胞呈轻度肿胀,细胞外间隙较小,炎症浸润较模型组减少,细胞及间质水肿较轻,脑损伤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且电针1组轻于电针2组。(4)海马齿状回和缺血半暗带中TrkA阳性细胞数:术后1、7、14天,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中TrkA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上升(P<0.01);术后1天,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TrkA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上升(P<0.05,P<0.01),电针1组与电针2组比较,缺血半暗带TrkA阳性细胞数上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4天,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组TrkA阳性细胞数显著上升(P<0.05)。(5)在缺血侧大脑半球中,术后1天,模型组TrkA和β-NGF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术后7天恢复至正常;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天和14天电针1组TrkA和β-NGF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实验二:(1)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天电针1组大鼠NDS降低(P<0.05),电针1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1),且电针1组梗死体积小于电针2组(P<0.05)。(2)在缺血侧大脑半球中,术后1天,模型组TrkA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电针1组β-NGF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升高趋势。术后7天,模型组TrkA和β-NGF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电针1组TrkA和β-NGF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1)在高血脂阶段针刺干预,可更有效的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作用优于缺血后治疗,且对大鼠缺血侧大脑TrkA、β-NGF可能有上调作用。(2)早期电针干预可改善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减小脑梗死体积,且对大鼠缺血侧大脑TrkA、β-NGF可能有上调作用。(3)脑缺血前电针干预治疗效果较好,“化痰开窍”理论指导的配穴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